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韓永國)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咸陽市秦都區始終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學黨史與悟思想融會貫通、辦實事與開新局同向發力,引導黨員干部深學踐悟細思篤行,把黨史學習教育與推進中心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努力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實際成效,以“增量提質、高點開局”為統領,持續做大經濟總量,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強筋壯骨”,在一路向“陽”快車道上奮力奔跑。
夯實黨史學習教育,扎實推進為群眾辦實事。一是突出“學”字悟思想,讓黨史培根鑄魂。緊盯主線學,始終緊扣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主線,突出黨史學習教育,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信念”、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二是領導帶頭學。舉辦區級領導學習班、新任干部培訓班,帶動各級黨員干部學原文、悟原理,在學深學透中汲取信仰力量、賡續紅色血脈。三是結合活動學。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清明節、兒童節、建黨節等節日充分結合。通過清明祭掃革命先烈、參觀革命遺址等方式開展實地教學,感悟紅色精神,汲取奮進力量。在轄區學校開展“節日里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真正使黨史學習教育春風化雨、深入人心。
突出“辦”字辦實事,讓群眾共享受益。以“五進五幫五提升”為抓手,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確保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在“辦”中守初心、擔使命、強黨性。一是微心愿解決身邊事。廣泛征集群眾家門口最急、最憂、最盼的小事,建立臺賬、迅速解決,在正大便民市場投放“放心秤”120臺,及時解決了農貿市場經營者“短斤少兩”的問題;實施鄭國路、陳伍路改造工程,打通了“斷頭路”、解決了出行難。二是“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在40多個學校開設“四點半課堂”,為5萬名學生提供“課后服務”;大力實施“共享員工”和“秦人推秦品”等項目,實現了城市黨建與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幫助轄區關愛制藥等6個醫藥產品在100多家藥店上架銷售,統籌調配使用60名閑置產業工人,直接為相關企業節約資金100余萬元,累計解決企業生產經營問題326件。三是關鍵處強化薄弱點。針對馬莊街道毗鄰機場打工群眾多、疫情隱患大的實際,每三天對在機場務工的192名群眾免費做一次核酸檢測,有效防范了疫情風險;吸納70多家人力資源和技能培訓機構組建黨建聯盟,累計為復退軍人、失地農民、高校畢業生解決就業崗位1.2萬個。加快“古渡家園”二期公租房建設,截止目前,已分配入住300余戶,預分配400余戶,極大解決了轄區住房困難和務工人員住房問題。四是小改革解決長遠事。深化黨建引領、源頭治理、多元解紛“三三制”工作模式,在基層一線調處矛盾糾紛2591件;創新組建“紅色物業”,依托街道社區黨組織建立物業孵化中心,解決了七里鋪等148個小區多年無人管理的問題,讓“老居民”享受到了“新生活”。依托人民路商圈、玉泉路商圈、左岸吧街商圈等建立商圈黨建聯盟,著力推動商圈經濟發展,600余家聯盟單位通過開展商品促銷、用工招聘等300余場次各類活動,解決商戶各類問題276件,左岸美食街商圈黨建聯盟協調門店業主和物業公司,為47家經營困難的商戶減免房租40余萬元。
突出“干”字開新局,讓發展增量提質。堅持從黨史學習中汲取高質量發展強大動力,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奮力實現“增量提質、高點開局”。 一是聚力創新發展“干”。積極對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在全省首創區委科創委,建設17.8萬平方米的秦創原科技孵化基地及科研中心、路演中心,今年9月將投入使用。聚力協調發展“干”,成立區城市新經濟、文化、康養等5個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二是聚力綠色發展“干”。協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嚴格控制“兩高”項目,以高水平的生態環境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三是聚力開放發展“干”。圍繞打造輸配電地標園區、地標產業,突出補鏈延鏈強鏈,先后招引西電集團、省石化院等17個總投資105.5億元的高質量項目。四是聚力共享發展“干”。以打造“陜西教育新高地”為目標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以城市精細化管理為依托打造宜居城市,以建設全國文明城市為牽引提升文明素質,讓發展成果全民共享。上半年全區GDP增長1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3個百分點。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