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假期,24歲的西安市民王星帶著俄羅斯朋友們一起來到大雁塔游玩“打卡”。她們穿著一襲圓領袍衫,把頭發盤繞成髻,佩戴珠花和步搖,撐著油紙傘,眼瞼低垂翹起蘭花指,模仿古代女子的姿態站在大雁塔下拍照留念,微風拂過,裙裾輕擺 ,古香古色的布景下,她們華麗的漢服打扮吸引了路上的行人駐足圍觀。
王星從小就喜歡看古裝電視劇,對古裝電視劇里淡雅飄逸的漢服著迷不已,上了大學后她參加學校里的漢服社,結識了許多漢服愛好者,只要逢上節假日,她都會穿上漢服與朋友們去西安的景區或漫展游玩。2019年,王星作為交換生來到俄羅斯學習,她經常給同學們講起西安歷史與漢服文化,在她的帶動下,俄羅斯的同學們對漢服有了濃厚興趣,通過穿著漢服,她們對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也產生強烈好感。
近年來,伴隨著國潮、國風的崛起,華服從博物館逐漸走向“大眾視野”,以漢服為代表的華服正在網絡和影視劇的普及之下,在年輕群體之間掀起潮流。從2018年開始,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被定為“中國華服日”,今年來,從春晚到端午晚會,河南衛視相繼推出爆款國風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和《洛神水賦》,融入傳統服飾元素的舞美表演讓華服文化頻頻出圈,一時成為“現象級”作品,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
據艾媒咨詢于今年7月21日發布的《2021年中國漢服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顯示,近5成漢服消費者擁有2-4套漢服,預計2021年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將突破100億元。“漢服熱”的潮流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身穿襦裙霓裳走上街頭,行古禮,過傳統節日,華服儼然成為了傳統文化與年輕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
“華服喚醒了年輕一代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示例。但是當前部分青年對華服的體系性和多樣性不夠了解,對華服文化的內核魅力感受不足。”今年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省歌舞劇院副院長郝萌提交了《關于加強陜西青年華服研究發展的建議》的提案,在提案中指出,目前,華服文化的傳播更注重形式,忽略文化價值的傳遞,青年對于華服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價值很難產生“共通感”。
“網絡是青年群體的聚集地,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成為年輕人們接觸華服文化的主要途徑,以新媒體傳播渠道,普及華服文化是最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方式。“為此郝萌建議,通過大數據技術刻畫用戶畫像,將華服文化的內容精準推送給感興趣的年輕群體,培養用戶粘性,形成穩定的華服受眾群。
“讓年輕人們在穿著華服的同時,漫游于古風場景中,開展傳統禮儀活動,品味詩詞歌賦的韻律,有利于傳達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經過前期調研,郝萌發現,大唐不夜城、詩經里、大雁塔等歷史文化景區成為陜西華服愛好者經常來“打卡”的地方,“華服+景區”的聯動模式,能夠讓華服愛好者們仿佛穿越回古時,增強互動感與參與感,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何通過華服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郝萌建議,推進傳統文化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在文化旅游項目上增加相關服務和衍生體驗,將華服作為傳統節日、節事活動儀式的重要元素,豐富華服文化內涵。推進華服體驗與國學研學相結合,向青年提供特色體驗游學,借助華服打造文旅IP,為普及華服文化搭建更多展示平臺。同時,舉辦華服文化DV大賽、原創華服文化主題音樂劇、中華詩詞朗誦大賽、傳統拜師禮、華服文化體驗等文化活動,引導更多青年通過華服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省文化和旅游廳在回復中表示,將運用新媒體打造華服話題,擬與頂級流量新媒體共同打造“華服+景區”話題活動,增加新聞關注度,擴展華服與陜西旅游品牌傳播度。推動華服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鼓勵在適合華服體驗的古風古韻式寄情類旅游景區(點),增加相關服務和衍生產業,讓游客在景點體驗華服文化,支持文旅單位舉辦與華服能完美結合的文旅活動,豐富華服文化內涵。此外,還將積極促進華服體驗與研學相結合,面向全國青少年提供特色體驗游學產品。
各界導報 實習記者 劉凡銆 記者 趙婧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