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深夜12點,志愿者張紅麗的手機鈴聲突然響起。電話那頭,傳來的是社區志愿者的聲音:“明天早上八點要做核酸,張大姐,給你通知一下。” “好的,收到!”已在小區防疫一線連續奮戰了三天的張紅麗剛回到家,又接到要進行下一輪核酸檢測的緊急通知。
這樣的情況對于張紅麗來說已不陌生。今年45歲的她是陜西路橋集團一名職工,身邊的年輕同事都習慣叫她一聲“張大姐”。疫情以來,看到自己所在的雁塔區高速太白錦苑小區招募志愿者,張紅麗毫不猶豫地報名了。
加入志愿者隊伍以來,張紅麗經常早出晚歸。工作中,她身穿紅馬甲跑上跑下參與入戶“敲門行動”,遇到群眾的不理解,她耐心解釋、熱心宣傳防疫政策,督促群眾盡快下樓采集核酸;面對困難群眾,她細心登記、協調社區及時上門采集。開展核酸檢測時,她手拿小喇叭,指揮居民保持安全間隔距離;遇到檢測人手不夠時,她又穿著防護服秒變“大白”錄入核酸檢測人員信息。
“愛心蔬菜”發放以來,張紅麗和小區其他志愿者一起提著十多斤重的蔬菜跑上跑下,只為第一時間送到群眾家里。在送菜過程中,她發現許多年輕人不會做飯,面對這些“愛心蔬菜”無從下手。經過思考后,張紅麗建立了美食微信群,將不會做菜的年輕人拉進群內,在群里教授大家烹飪的方法。經過張紅麗的指導,不少居家的年輕人都笑言:“咱也可以變成大廚啦!”
當得知小區里有幾戶獨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張紅麗和其他志愿者們商量后,決定分工分戶,主動承擔起“點對點”幫扶工作。張紅麗負責幫助的是4號樓的石大爺、郭奶奶老兩口,兩位老人家都是八十多歲高齡,郭奶奶還患有阿爾茲海默癥。幫扶開始后,她每天忙完防疫工作都及時趕去老人家里,檢查家里天然氣和電器線路,詢問生活方面的困難,并積極幫助老人買菜、買藥……“紅麗比我們的親閨女還親哪!”老兩口稱贊地說。
時值年關,作為單位財務能手的“張大姐”,本職工作也更加繁重。她白天參加抗疫工作,晚上回家后還要挑燈對賬,“我是志愿組組長,疫情不退我不退,本職工作更不能耽擱。”(龔仕建 姜雯 侯俊姣)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