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險些就被騙了,現在想來真是有些后怕。”近日,西安市民王茜周末在家休息時突然接到一通陌生來電,對方聲稱“我是你主管,換號碼了”,因聲音十分相似,王茜便信以為真。
隨后,對方想借5000塊錢應急,并要求立即向某賬號轉賬,因考慮到主管平日里品行良好,王茜便著手匯款,正準備輸入密碼時看到平臺界面跳出的安全提示,又想到主管此前從未向自己借錢,這一反常行為讓王茜有點不太放心,便拜托同事聯系到主管本人后,才發現自己差點被騙。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電信網絡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損害社會誠信與金融和諧穩定。
在一件件詐騙事件中可以發現,詐騙分子的行騙方式也在“與時俱進”,甚至緊跟社會熱點,針對不同人群精心設計新騙局,讓人防不勝防。
“你好,我是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的,不知道您有沒有意向考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讓您的生活多一份保障。”前段時間,從事餐飲服務行業的李女士因疫情工作停擺,正愁著解決工作問題時,接到一通自稱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的電話,想著眼下左右沒有經濟來源,抱著給自己找條出路的心態,李女士便想試試。
在添加對方微信后,李女士收到了一系列培訓內容、費用、發展前景以及機構資質證書等材料,“他們說只需要掏3980元的培訓費就可以拿證了,拿到證以后‘錢’景非常好,當時我確實很心動。”
“不過幸虧我后來從網上看到很多人因此受騙,自己才打消了這個念頭。”李女士說。
受疫情影響,很多人工作停擺,沒有了經濟來源,有些人甚至因企業倒閉,丟了工作,便冒出了想要考證、找副業、兼職的念頭,這讓許多詐騙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一些詐騙分子就是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弱點實施詐騙,此前被騙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大家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增強辨別能力,不要因一時的誘惑沖昏頭腦,況且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考試如今已經停考了。”陜西省兒童心理學會副會長張正說。
面對花樣百出的詐騙手段和日益猖獗的電信網絡詐騙形勢,究其原因,省政協委員曾嵐認為,如今電信網絡詐騙打破了固有的犯罪時空界限,侵害對象不特定、作案區域無邊界,傳統偵查模式無法有效應對,“同時,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存在滯后,大量犯罪分子抓了捕不了、訴不出、判不重,打擊震懾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滋生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土壤也未能有效鏟除,犯罪鏈條沒有徹底斬斷,反詐宣傳也尚未形成濃厚氛圍,沒有構建起全社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齊抓共管的格局。”曾嵐舉例說,如電信網絡詐騙必須用到的電話卡、銀行卡實名不實人的問題未有效解決,以及一些互聯網企業不重視風險防范,許多新產品被詐騙犯罪團伙利用。
據不完全統計,85%以上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通過QQ、微信實施,30%以上是通過支付寶轉移贓款。
那么,應如何筑牢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籬笆”?
“應對電信網絡詐騙,公安機關的打擊只是末端治理的‘治標’之策,而針對電信網絡詐騙各環節的治理才是源頭治理的‘治本之法’。”曾嵐建議,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應按照“黨委政府主導、部門行業參與、打擊治理并重”的思路,將打擊治理工作納入各級平安建設考核,將相關部門落實職責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做好“打防管控宣”工作,構建起黨政主管、政法主導、行業主責、公安主打、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工作體系,形成全民反詐防騙新格局,才能遏制案件高發態勢。
“特別是網絡社交平臺、電商平臺等要成立專門安全機構,建立網絡信息定期巡查制度,發現疑似網絡詐騙行為應及時凍結、關閉和初查相關賬號和用戶,保存電子證據數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省政協委員富君表示,還應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人工智能新技術,加強數據采集、惡意檢測、實時攔截、分析展示等技術功能的優化整合。
防范網絡詐騙,安全宣傳教育不能缺位。富君建議,要通過公安機關、宣傳部門、社區平臺等窗口,鼓勵市民下載國家反詐中心的客戶端,加大電信網絡詐騙尤其是新型詐騙的宣傳力度,以案說法,向群眾宣傳網絡安全相關知識,提醒群眾提高自我防范意識,預防和減少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
“就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應強化保護個人隱私、個人信息的意識,做到不要向陌生賬號匯款、不要連接陌生的無線上網網址、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驗證碼、不要輕易點擊不明鏈接。”富君提醒市民不要有貪小便宜、一夜暴富的想法,遇到可疑或上當受騙的情況要及時報警,配合公安機關及時止損、破案。(各界導報 實習記者 白瑤 記者 趙婧)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