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韓永國)楊凌,位于我國中部,陜西關中腹地,是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的“國家隊”,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種業創新步伐、推進鄉村振興,是楊凌探索科技興農的主要路徑。為助推農業產業發展,國網咸陽供電公司立足服務國家“三農”發展定位,以全方位電力保障、應急服務,助力涉農產業發展,讓農科城的春天,色彩斑斕。
人勤春早,電力滿格。4月5日,在陜西楊凌,國家電網陜西電力張思德(楊凌農科城)共產黨員服務隊早早奔走在各鄉村、街道及田間地頭,對休閑農業、設施農業大棚、村莊的灌溉井、變壓器、線路等設備進行隱患排查,了解村集體和農戶需求,解決用電難題,全力以赴為春耕春種提供安全用電保障。
又是一年好春光。近段時間,漢中勉縣的萬畝油菜花燦爛綻放,為春天的田野,披上“金色”的外衣。在一片金黃中,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中試基地里,記錄著不同品種的油菜在蕾薹和開花期的各類數據。而在距離漢中勉縣200公里外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的配電室,國家電網陜西電力張思德(楊凌農科城)共產黨員服務隊營配田間小分隊也開始了定期巡檢。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油菜雜種優勢的研究和利用,是我國繼雜交水稻之后,另一項舉世矚目的農業科技成就。”育種項目負責人張彥鋒博士告訴記者,育種,對環境、溫濕度的要求很高,因此,優質的電力保障,對實驗室種質資源的培育至關重要。
走進位于楊凌的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種核心實驗室,培養皿里的種苗、穴盤里的油菜苗、處于菜薹期開花期的油菜,正在藍紫色的燈光環境和適宜的溫度中孕育。“傳統的雜交育種過程,創造一個材料需要五年的時間,隨著電力智能育種設備的引入使用,如今,僅需半年時間就能完成,有效的縮短了油菜育種周期。”
充足、安全的電力保障為跨越時間、空間、溫差、水肥限制的現代育種提供了基礎條件。為確保育種試驗室、種質冷藏室等區域用電,每個智能溫室10萬個花序“健康”成長,國家電網陜西電力張思德(楊凌農科城)共產黨員服務隊營配田間小分隊積極與中心“結對”,以定期巡檢、不定期走訪等形式,對線路設備開展不間斷巡視保供電,推動實驗室成果“變現”,讓科研育種,邂逅“金色”春天。
人勤春來早。對于楊凌農科城的職業農民們來說,在“勤”和“智”的加持下,一年四季都是春。這幾天,在位于楊凌揉谷鎮產業路的楊凌雙模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蔬菜示范園里,陜西省勞模、職業農民王中來和工人們正忙著把穴盤里培育好的高葉酸玉米苗逐一定植。2021年,王中來在新建的設施農業大棚里引種了葉酸玉米、減肥冬瓜、櫻桃番茄等果蔬新品種。
點開手機軟件,就能遠程控制大棚開合、采光;看看數據分析,就能了解作物水肥生長需求……改變農業生產方式,讓傳統育苗“升級”為工廠化育苗,智能化全電大棚,成了種質之外的“核心競爭力”。王中來的這座示范園占地325畝,擁有雙拱雙膜全電日光溫室大棚35棟,氣調庫一座,為了讓大棚用上電、用好電,王中來的合作社和國家電網陜西電力張思德(楊凌農科城)共產黨員服務隊揉谷田間小分隊的隊員們迅速“拉上手”。
為助力農業發展,國家電網陜西電力張思德(楊凌農科城)以一線班所為單位,成立4支田間小分隊,對農業產業合作社等提供全年無休用電需求“綠色通道”,實施24小時供電服務,一個電話隨叫隨到的“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服務,用電力保障“智造”,為現代農業織就綠色春天圖景。
“攪團來咧!”“一碗不夠,吃完還有,鍋里溫著,熱嘟嘟滴,放開喋……”午飯時間,陜西生態民俗村--楊凌崔西溝逐漸熱鬧起來。民宿老板小軍忙碌的招呼著上門吃農家樂的客人。涼拌薺菜、女婿油餅、臊子夾饃……一道道農家美食很快擺滿餐桌。清潔整齊的廚房內,看不見想象中農村廚房的煙霧繚繞、水汽蒸騰,抽油煙機、電磁爐、電餅鐺、全自動攪團攪拌鍋、煎餅鍋……各類廚房電器安全“上崗”,與廚娘的巧手緊密配合,普通的食材,華麗變身,俘獲了食客的味蕾。紅火的生意,讓老板小軍臉上的笑容不斷。
鄉村要振興,產業需興旺。崔西溝農家樂,從2003年起,農戶們靠著經營“農家樂”,實現致富奔小康。說起當年的建設場面,老支書劉智峰記憶猶新。“那時候村里剛開始發展農家樂,楊凌電力局的同志們過來,到處看、到處問,給村里新安了變壓器、一戶一戶進行戶表改造、更換村戶線路,我們一步路沒跑,一分錢沒花,電的問題就幫我們解決了,客人一來,看咱們農村又干凈、又整潔,都愿意到這吃飯,到這來耍!”
隨著城鎮化進程、鄉村振興的推進,單一的“農家樂”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打造集農業體驗、休閑、餐飲、度假為一體的一站式農耕研學示范基地成為崔西溝民俗村“換血之舉”。
了解這一情況后,為滿足村集體特色產業項目發展,國網咸陽供電公司楊凌公司為崔西溝新增400千伏安變壓器一臺,并結合村容村貌治理,改造延伸線路200余米,打通鄉村振興電力“桎梏”。
“通過連年服務,我們先后為崔西溝消缺線路13處,并全面推進‘煤改電’惠民生工程。”國家電網陜西電力張思德(楊凌農科城)園區田間小分隊隊長陳林科說。“如今,崔西溝30多家接待戶,全部使用清潔衛生的電力進行烹煮、用節能舒適的空調進行采暖,不但減少了碳排放,而且提高了烹煮效率,未來,我們電能替代工作還會做的更細致,讓電力服務好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在安全的電力保障下,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育成23個油菜新品種,成功轉讓13個品品種,……電力育種,讓種業科技創新走上“快車道”;在有力的電力支持下,“跨越”了四季的智慧農業、設施農業,讓農民富了腦袋、鼓了腰包;在服務鄉村振興的探索中,電能替代,讓“農文旅”三產融合,煥發出新的活力。如今,一幅電力底色十足的奮進“春耕圖”,讓初春的楊凌綻放出繽紛的農科色彩,為春天增添了別樣的生機。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