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蔣維博)銅川因煤而生、因礦設市,曾經是以煤炭、鋁、水泥等傳統資源型產業為主的典型老工業城市。印臺區作為銅川市的老城區,“一五”時期國家重點項目王石凹煤礦在此布局,從而奠定了銅川工礦城市的格局,“白+黑”——鋁和煤炭及相關產業一度占據國民經濟重要位置。
隨著煤炭枯竭和煤礦關停,印臺區著力擺脫資源型城市發展的“路徑依賴”,奮力搶抓重大機遇持續深化轉型,變存量“包袱”為增量“資源”,不斷盤活“白+黑”傳統產業,努力培養接續產業,邁出堅實步伐。
5月19日,記者參加印臺區“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關停煤礦、入銅川鋁廠老廠區,深入探訪印臺區轉型發展之路。
王石凹煤礦遺址公園選煤樓全景
老煤礦變身工業遺址公園
“白天冒大煙,晚上著紅火,刮風黑灰飄,下雨黑水流。”走過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選煤樓前的松樹林帶,“煤三代”時辰仍然忘不掉幾年前關于腳下這片土地的順口溜。
時辰的祖父上個世紀50年代末參與了王石凹煤礦的建設。彼時,王石凹擁有西北地區第一座最大的機械化豎井,而他的父親在煤炭系統工作,見證了這座煤礦創下的多個行業“第一”和歷史榮光。
2009年通過招考,時辰到王石凹煤礦井下掘進二隊參加工作。2015年,王石凹煤礦正式關閉。為保留歷史遺存,通過治理“變廢為寶”,王石凹煤礦工業旅游開發公司隨后成立,時辰全程參與了王石凹煤礦國家工業遺產和文物單位的申報,以及后期景區項目運營和文物保護等工作。
可以說,時辰既是昔日王石凹煤礦工業屬性的“掩簾人”,同時,也是讓這座煤礦煥發第二次生命,擁有文旅屬性的“接棒人”和“拓荒者”。
時辰口中的這句順口溜正是未治理前王石凹煤礦廢棄矸石山的真實寫照。如今,經過近幾年生態修復改造,現在王石凹煤礦廢棄矸石山上松柏逐漸成林,山下原來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綠色的外衣。不僅如此,矸石山生態修復后形成300余畝連片綠地景觀與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有機融為一體。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棟保存完好的窯洞式建筑是建于1955年的蘇聯專家樓,旁邊是目前亞洲最長的蘇式單邊樓,原來是我們的職工公寓……”,源于對老礦區的熟稔和礦工情懷,時辰自愿擔任起景區講解員,講起王石凹煤炭工業遺址公園的前世今生,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據他介紹,經過四年多的改造開發,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公園預計10月份建成,建成后核心景區占地500畝,不僅能夠再現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煤炭開采的頂級水平,更可為了解陜西省乃至國內煤炭工業的開采史提供彌足珍貴的歷史證據。同時可以保護礦區旅游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改善周邊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
“核心區建成后,園區將形成地上煤礦文化動態體驗和地下煤礦精神靜心感受兩大空間布局,地上煤礦設施和建筑修舊如舊,力求保持原貌,留住記憶。地下煤礦精神靜心感受空間將帶你到亞洲第一立井,在地下419米沉浸式體驗礦工的工作場景。”時辰說。
鋁廠溝綠色鑄造產業園內,入駐企業正在加緊生產
鋁廠溝又響起了隆隆機器聲
而距離王石凹煤礦半小時車程的鋁廠溝,經改造提升后,目前廠區老廠房全部入駐企業,關閉了整整十年的銅川鋁廠又響起了隆隆的機器聲。
銅川市檔案館提供的資料顯示,銅川鋁廠1967年在印臺區雷家溝動工興建,1971年建成投產,逐步形成年產5000噸電解鋁的生產能力,是當時全省唯一一家從鋁冶煉到深加工的有色金屬行業。1984年銅川鋁廠二次擴建,電解鋁產能逐步達到3.5萬噸。1994年,銅川鋁廠已形成鋁錠、碳素等七大類品種,企業位于全國地方鋁廠之首,跨入全國大型企業行列。
進入新世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歷著改革、改制大趨勢的陣痛,2001年,銅川鋁廠資產重組。2012年7月,隨著國家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調整,這個曾經擁有近三千名職工的大廠全面關停。
銅川鋁廠仍是銅川人抹不去的記憶,52歲的留守工人劉華明告訴記者,當年鋁廠是銅川市最大也是效益最好的企業,先后榮獲全國有色金屬加工業“50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 “全國有色金屬鋁行業14家重點企業”等許多榮譽稱號。
資料顯示,銅川鋁廠老廠區主要由前廠區、后廠區、五號信箱舊址、碳素廠、卸料站5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1123多畝,其中工業用地為729余畝。對于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印臺區來說,如何變存量“包袱”為增量“資源”,處置這么大一攤子閑置資產首先是個挑戰,而如果能利用好現有工業遺產,既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增強發展后勁的長遠之策。
基于此,從2020年5月開始,印臺區在原銅川鋁廠舊址的基礎上,盤活閑置資源,對整個老廠區進行改造提升。并搶抓機遇,積極爭取并置換了16.94萬噸鑄造產能指標,并以此為基礎,規劃建設了我省唯一的綠色鑄造產業園,聚力培育鑄造環保產業鏈,作為全區工業轉型升級的首要抓手。
經過兩年多的改造建設,記者實地看到,老廠區面貌煥然一新,首家入駐企業已進入生產階段,在經改造過的原電解鋁車間里,工人們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業,而位于廠區北側的銅川華盛鼎鑄年產1萬噸汽車配件生產加工項目已開始試生產,“L”形的廠房內,鍛爐火焰熊熊,電機聲隆隆。
園區工作人員介紹說,按照“綠色、智能、共享”的發展理念,他們先期對前廠區15000余平米廠房進行改造提升,圍繞面積區間1000-3000平米小廠房,重點引進了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不銹鋼精密鑄造、低壓鑄造和精密機加工等高附加值項目。目前,后場區廠房正在騰退,重點引進汽車、軌道交通、電力裝備、高端裝備等自動流水線作業大中型鑄鍛生產加工項目。
截止目前,改造后銅川鋁廠已落地企業三家,入駐企業已開始試生產,計劃通過3~5年時間,招引8-10家核心萬噸級鑄造企業,20家以上中小型及相關配套企業,達到年產40萬噸鑄件、10萬噸鍛件規模,實現年產值100億元、稅收10億元以上,帶動相關就業1萬余人。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