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佳縣站馬墕村是縣里的重點貧困村,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70人,因病因殘致貧達7成以上。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增收致富潛力不足,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傳統種養業和外出務工,農業生產仍以家庭經營為主,零星分散,不成規模。
如今,通過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培育以家庭農場和農機合作社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人均收入由2019年的6678元增至2021年的11095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9年的5.5萬元增至2021年的12萬元。
市種業工作站扶貧工作隊于2018年4月駐村扶貧。駐村伊始,他們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情民意,調研產業現狀,制定了“‘科技扶貧助產業發展’+‘志智雙扶激發內生動力’”的幫扶策略。改善生產條件,引進資金修建了千畝寬幅梯田,因地制宜,制定村級產業發展規劃。2018年以來,結合幫扶單位自身工作優勢,爭取科技扶貧項目資金,建立“谷子展示示范田”,在推廣谷子種植技術、實現技術轉化的同時,幫助脫貧戶發展產業。今年年初,實施50畝谷子展示示范項目。該項目由村集體合作社組織經營,通過流轉農戶高標準梯田,種植2個谷子示范品種,18個試驗品種,利用該村養殖戶充足的農家豬糞,實現了資源再循環再利用。
站馬墕村集體經濟養殖場建于2018年,當年整合到戶產業扶貧資金9萬元和縣級啟動資金10萬元,由村集體組織經營發展土雞養殖產業,為30戶貧困戶每戶分紅200元。站馬墕村書記李海軍介紹說。2021年,利用“三變改革”資金20萬元,新建300平米養豬場,承包于個人經營,年租金1.1萬元,養豬250頭。
“我們突出產業扶貧在精準扶貧中的帶動作用,實行入股分紅、勞務就業、參與生產、自主經營、集體帶動五種脫貧方式。”站馬墕村第一書記安保寧介紹,對于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采取以扶貧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入股形式進行分紅。對一些有產業發展意愿,目前尚不具備生產條件的農戶,工作隊因地制宜,引進中藥材黃芩特色種植產業,鼓勵農戶利用撂荒地坡地種植,試驗種植初見成效。(記者 高三寶 通訊員 魏杰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