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芝
當前正處于脫貧攻堅的決勝期和關鍵時期,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商洛市各縣區在產業脫貧方面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困難與挑戰,需要各級政府健全和調整相關政策機制,切實推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針對存在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補齊產業發展基礎短板。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發展最大的短板。增加通村通組水泥路道路里程,提高通村通組水泥路的寬度和質量,提升鄉村產業產品流通運輸和生產要素流動能力。加大產業路建設力度,增強農田水利、飲水安全、農村電力、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真正提升鄉村脫貧攻堅立體條件。
二、健全產業脫貧工作機制。要明確部門職責,減少流程,權責一致。通過放管服改革降低產業發展制度性成本,通過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降低農業機械化成本,通過農業土地入股、小農戶承包經營土地托管、增加生產資料供給能力等辦法降低生產性成本,通過“三權分離”和明晰土地確權的資產屬性降低規模化經營成本。要優化產業、金融、保險、配套保障扶持政策和具體實施方案,強化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謹防懸崖效應和福利陷阱。要打造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拓展服務領域、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能力上下功夫,在市場準入、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上加把力,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必須要一張脫貧藍圖繪到底,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三、培育符合地域產業發展特點的新型經營主體。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種糧大戶、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培育一批具有山地特點的種養殖生產經營基地和優質產品流通集散地,培育更多更亮的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品牌,多渠道帶動貧困戶增收。要扶持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經營多元多樣并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新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通過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戶產業增收。要利用產業園區聚集和輻射優勢,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到產業園、創業園、科技園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營銷、農機裝備租賃等新產業新業態,多形式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戶增收保障。
四、開拓產業發展路徑。立足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創新產業發展模式。要以藥果菌畜或茶果菌畜“4+X”脫貧產業體系為核心,差異性構建縣有支柱產業、鎮有主導產業、村有“一村一品”、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新體系,通過產品品質差異化增加產品的原產地特性、商品品相差異化增強特質產品吸引力、產品功能差異化延長產業鏈條、供給時序差異化延長產品銷售周期。要以“三變”改革、“三帶一創”“支部+三變+公司+貧困戶”“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等多種發展模式為基礎,探索脫貧發展新方式,降低產業發展風險。要以形成“地域鮮明、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體系,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田園景觀化、城鎮景區化的現代服務業體系”為中心,完善重大產業項目策劃儲備工作機制,保障在建項目順利實施,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產園融合、產城融合。要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自建網站、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銷售組織形式,帶動激活農村銷售、流通、消費動力。
五、完善產業發展環境。要大力提高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能力,解決農村產業技術需求及時性、精準性和有效性的難題。要大力提高農村產業發展保險政策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創新保險模式和保險險種,不斷增強扶貧產業抵御災害和抗市場風險能力。要創新農村土地流轉使用方法、宅基地管理方式、退耕還林政策實施辦法,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要充分發揮和借鑒脫貧攻堅中的一些創新實踐經驗和好的做法,比如商南村級廉政灶的辦法、產業道路的修建、南茶北種法以及鎮安木耳菌棒樹枝狀插枝法等,推動脫貧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集群發展。
(作者系商洛市委黨校副教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