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甘甜 苗雨蒙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升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等方面要求。
如何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多位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積極建言。他表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應強化系統規劃,設立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協調機構;強化產業扶持,打造特色“文化遺產+”品牌;強化隊伍建設,加強對文化遺產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育;強化宣傳引導,主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事業,為陜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注入更多活力。
“鄉村美育是新時代我國鄉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具有激發鄉村文化內生活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以及傳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價值意義。”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兒童福利會會長宋亞平說。
為拉近文化藝術教育與鄉村兒童的距離,宋亞平依托鄉鎮文化站,成立了美育基地對孩子進行繪畫培訓,澆灌鄉村兒童的藝術夢想。
宋亞平建議,利用數字技術,建設完善線上美育平臺,整合優質課程資源,利用虛擬現實(VR)等技術讓鄉村兒童“云游”博物館、美術館,打破地域空間限制,讓更多藝術資源觸手可及。同時,保留鄉村特色,將非遺傳承、鄉土文化融入數字化教學,增強青少年的人文素養和文化認同感。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文物科技創新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占據著重要位置。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委員、陜西長安華科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京連深入調研陜西文物保護傳承與科技創新工作。全國兩會期間,袁京連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快文物科技創新工作的建議。
袁京連建議,加大在關鍵技術、專用設備和標準規范上的資本投入,下大力氣推進文物安全、文物開發等涉及的技術難題及關鍵科學問題科研攻關。結合全國考古人才振興計劃,對全國文物科學與技術相關學科建設發展開展專題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為文物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按照集群化融合發展思路,在全國培育2個至3個領跑文物科技創新的產業集群,探索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強化品牌建設的方法路子,積極培育文博領域新質生產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