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現場發現的器物及背刻銘文磚(省考古院供圖)
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賀韶北村東漢墓地考古新發現,其中一處墓葬側室的11塊刻銘鋪地磚受到重點關注,因為“磚背刻銘在漢墓發掘中少見,對于研究東漢晚期墓葬的葬制葬俗等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3~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某處項目用地發現的6座東漢磚券多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區域西瀕灞水,距灞河流域下游約6.8千米,西南距新寺遺址(西漢長門宮建筑遺址)約4.2千米,屬于西安市灞橋區古墓葬及古遺址分布范圍,地勢平坦開闊。
本次發掘的6座墓葬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全長17.05~24.2米不等,深4.55~6.2米。墓葬結構皆系長斜坡墓道,墓道兩側壁帶有單重或雙重臺階,墓室以磚砌“前堂后室”或帶左、右側室為主,整體平面多似“十”字形,其構筑方式是先在墓道盡頭鑿挖拱頂土洞,而后向里呈“凸”字形挖掘出土洞室,最后再用條磚于土洞內根據規劃所需營建各室。
根據墓葬形制、模型明器和陶動物組合及隨葬品特征初步判斷,本次發掘的6座墓葬系東漢中早期家族叢葬墓地,雖遭盜擾破壞,但仍出土有陶、石、銅等質地文物140余件組,為研究東漢時期墓葬營建、家族叢葬及隨葬用器等喪禮制度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重要發現出土于編號為M6的墓葬,考古人員在揭開該墓底鋪地磚時發現,北側室前端中部有3塊紅磚背刻銘文,南側室中部偏北有8塊紅磚背刻銘文,且銘文磚排列規律,刻銘有紀年及龍紋圖案等,字體隸、行、草書兼有。結合北側室“永元三年”磚銘及南側室“永元四年”磚銘可知,該墓葬系東漢中早期墓葬,主體“前堂后室”結構營建或稍早,北側室建造早于南側室。
“在漢代墓葬中,不論是墓壁還是隨葬器物中經常會出現跟龍有關的紋飾或器物。龍紋圖案在漢代多與升天觀念相關,有時候也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說,此次發現的龍紋形象似騰飛捕獵狀,身體呈細長彎曲的蛇形,嘴大張,整體造型簡潔明快,生動活潑且動感十足。由于單體形象出現未見仙官或墓主形象,升仙意味不明,且因為背刻銘磚,反鋪于墓室底部,結合銘文內容看,鎮墓辟邪的意義更重。(記者 龐樂)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