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佳縣將穩定市場主體和擴大就業作為首要任務,嚴格落實各項就業政策,多方面聯合發力,全力筑牢民生保障根基。
減輕企業負擔。堅持減稅與退稅并舉,以最大力度激發市場活力,幫助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目前,全縣共計減免、退還、緩繳各項稅費2.79億元。其中,享受“六稅兩費”優惠政策企業1072戶,減免金額129.42萬元;申請增值稅留抵退稅納稅人57戶次,退稅金額2.76億元;享受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繳稅費政策企業29戶,緩繳金額191.55萬元。
融資支持鼓勵。成立佳縣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政府引導基金,基金初步規模每年450萬元,聚焦佳縣紅棗、山地蘋果、紅薯、羊子、肉牛、手工掛面、康養旅游等7大產業鏈條,為企業、合作社提供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進農民增收。引導佳縣農商銀行單列5000萬元低利率信貸投放計劃專項支持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按季度召開政銀企對接會,累計為小微企業投放各類貸款1298萬元。此外,還聯合市鄉村振興局、市銀保監局等單位,組織榆林市15家金融機構,針對紅棗收購季棗企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開展綠色信貸服務,投放貸款458萬元。
加強就業保障。通過舉辦招聘會,在秦云就業小程序、政府網站、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推薦就業崗位,為勞動力和企業提供互相選擇的平臺,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緩解企業用人需求。今年,組織“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線上線下招牌會5場,為520人提供就業服務。針對部分勞動力無法離鄉、無業可創、脫貧不穩現狀,用活用足就業扶貧特設公益性崗位政策。目前共安置脫貧人口2100余人,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有效提升了縣域綜合管理服務水平。在榆佳經開區認定黃土地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和陜西鄭乾艾葉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為社區工廠,借助園區企業力量做好搬遷脫貧戶的后續扶持。大力宣傳、實施交通補貼和求職補貼政策,印發《佳縣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獎補政策,對不裁員和新吸納勞動力就業企業進行獎補。緊盯縣內產業發展,采取部門合力、縣校合作的模式,先后開展家政服務、民間工藝品制造、棗芽茶制作等多期技能培訓班,進一步實現了勞動力從“體力型”到“技能型”的轉變。(記者 高三寶 通訊員 康亮亮 曹程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