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遵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引的正確方向,西安積極引導金融力量,增強發展動能,全面深入推進創新驅動。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對于科創企業來說,及時、到位的資金支持,是保障研究和發展的物質支撐。作為全市首支百億規模科創母基金,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是由省市共同出資設立、西安財金基金公司按市場化方式管理運作的市級政府投資基金。該基金積極圍繞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光電芯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方向進行業務布局,以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切實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密切對接。
雙向奔赴:西安財金“背書式”引導助力
創投力量和被投科創企業在理念、方向上的高度契合,往往會被稱為“雙向奔赴”。
“核聚變發電,被學界視為人類的終極能源。”作為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首批GP機構,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李浩談及所投項目星環聚能,充滿自豪感。
位于西咸新區西部云谷的陜西星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獲得了由中科創星領投的天使輪融資。“公司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大學,即將推出國內首個小型化、可快速迭代的商用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是投資星環聚能的亮點。”李浩介紹,“星環聚能的第一代實驗模型機,清華團隊稱之為‘一號機’,現在正在西安組裝。”
“創新基金這種地方國資真金白銀的強力支持,對星環聚能這樣的好項目順利落地西安并發展壯大作用顯著。”說起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對GP方投資動作的“助攻”,李浩稱是“天作之合”,“一邊有真金白銀,一邊有好項目,自然會‘雙向奔赴’。這種‘背書式’的金融和政策助力,對創投項目的長期發展作用很大。”
更令人欣喜的是,這種美好的“雙向奔赴”并非個案,在陜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龍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個創新基金子基金已投項目中,都有類似的美好“姻緣”。
眺望未來:期待更多“核聚變”
對星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只是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圍繞秦創原“一總兩帶”建設總格局,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的典型范例之一。
梳理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子基金已投項目,會發現這些項目集中體現著濃郁的西安特色——科創屬性強且亟需成果轉化。
“所投的企業,有的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有的正在向該領域世界冠軍的目標沖刺。創新基金秉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和‘兩鏈融合’出資導向,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原則,充分發揮各子基金的專業作用和市場化力量,‘因地制宜’地向企業提供金融支持,為這些科創‘種子選手’在市場競爭、研發投入等關鍵環節,源源不斷地輸送 ‘資金血液’。” 西安財金公司董事長任紀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已決策子基金管理機構名錄中,創投界知名機構頻頻現身,既有專注于初創期的中科創星、啟迪之星、英諾天使等,還有對成熟期和成長期投資經驗豐富的國投創合。此外,擁有中金資本、農銀資本等頭部金融機構背景的優秀管理人和陜金資、三元資本等本地有實力的機構也紛紛參與其中。
數據顯示,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目前已完成了兩批子基金的篩選,累計決策通過33支,其中子基金注冊在秦創原“一總兩帶”建設總格局的有28支,基金總規模為224.85億元,申請創新基金出資56.42億元。創新基金的子基金已投和儲備項目數據同樣搶眼——已投項目39家,儲備項目697個,預計可帶動項目總投資逾1900億元。
記者在發稿時獲悉,西安市創新投資基金2022年第三批子基金申報指南,已于近期正式發布,這被業界普遍視為西安市進一步打造創投生態、用心用情做好“投行城市LP方”的持續性務實動作。西安這座“硬科技之都”,正充分發揮國有金融資本的集聚與放大效應,以市場運作的方式引來金融資本界各方資源的強力注入,有效激發創新資源從“裂變”走向“聚變”。(記者 劉寧)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