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在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來陜考察八周年之際,我市舉行推進“北跨”發展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
推進“北跨”發展,是我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我市高質量發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一招,恰逢其時,勢在必行。
記者獲悉,我市已制定《西安市推進“北跨”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西安市推進“北跨”發展空間規劃綱要》等一系列實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見。將錨定產業強市目標,統籌推進“北跨”發展,全面啟動、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堅持以城帶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持續優化存量、引入增量,加快形成渭河南北呼應、交通貫通成網、業態融合互補、渭河成為城中河的擁河發展模式,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注入強勁動力。
實施背景
渭北區域擁有良好的交通、土地、產業、人口條件,已經形成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多個產業集群,渭北工業大走廊初具雛形。隨著“引漢濟渭”工程和東莊水庫等重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動工,根本上改變了渭北區域的水資源條件,能夠支撐形成新的增長極。渭北區域作為西安實施“南控、北跨、西融、東拓、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區域空間廣闊,基礎條件優越,是西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優化格局、提升能級的最大潛力空間。
總體要求
緊緊圍繞“六個打造”奮斗目標,加快“北跨”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構建創新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產城融合、三產融合、三生融合,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打造宜居宜業新樣板,使“北跨”區域成為有效支撐西安下一個萬億級經濟體量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區域范圍
主要涉及高陵區、閻良區、臨潼區、西咸新區直管區等渭河北岸各板塊,以及渭河以南相關區域,重點區域總面積1410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33.37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127.28億元。
功能定位
打造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的典范、探索創新城市發展模式的示范、建設創新引領的策源地、打造先進制造業新高地。
發展目標
到2025年——
率先打造渭河南北和渭北區域東西向立體化、高質量交通網絡,推動中心城區與渭北區域建立更加緊密的高效率通勤體系;
打造“雙中心”“北跨”科創走廊,建設成為創新引領的先進制造業新高地,形成西安高質量發展新的區域增長極;
形成以產城融合為導向,推動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有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復合,實現宜居宜業高標準高品質;
推進區域一體化營商環境建設,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實現區域經濟總量較2020年增長50%,將渭河兩岸和渭北區域打造成為交通高效便捷、生態宜居宜業、功能配套齊全、充滿創新活力的產城融合現代新城和新型城鎮化的西安典范。
主要任務
實現西安“北跨”發展戰略目標,重點將在“八個系統推進”上發力。
系統構建“北跨”發展空間新格局:加快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核心、集約高效的發展理念,實施“東西牽引、重點突破、南北聯動”發展行動,構筑更高效開放、更創新合作、更健康活力、更綠色安全的空間新格局,全面提升“北跨”區域綜合承載力和競爭力。
系統構建“北跨”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開展產業鏈聯動協作行動,構建大中小企業配套、產學研用協作、上下游企業共生的產業生態格局,提升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打造西安經濟發展的新中心。
系統打造“北跨”科技創新中心:落實“雙中心”建設國家戰略,發揮秦創原創新驅動引領作用,打造“北跨”科創走廊,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鏈、產業鏈有機融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系統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和服務能力,完善航空門戶樞紐功能,建立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保障“北跨”區域生產生活用水、用電需求,推廣新型基礎設施,提升產業、人口綜合承載力。
系統推進區域開放合作發展:做優開放通道、做好開放平臺、做大開放載體,加強區域內各主體間開放合作,提升渭北地區的知名度、參與度和影響力,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
系統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扎實辦好教育、醫療、文體等民生實事,不斷提升區域吸引力,增強人口吸納能力,將渭北地區打造成為城市宜居新天地。
系統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推進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和水平,走出一條西安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系統構建綠色循環發展方式: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建設、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
保障措施
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北跨”一體化發展機制,建立工作體系和任務清單,爭取國家和省級政策支持,強化重大工程項目支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等。
(記者 朱雪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