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西安制造基地智能生產線。(記者 竇翊明 攝)
從“深藍”到AlphaGo,再到今年聊天機器人ChatGPT火爆全網,使人們對“AI(注:人工智能)”更添好奇與期待,人工智能產業也因此成為被廣泛看好的新賽道。各大城市也都在搶抓這一新機遇,積極培育新動能,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面對洶涌而來的人工智能產業浪潮,西安積極躬身入局。不斷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目前,西安擁有150余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20余所相關科研院校,人工智能產業已嶄露頭角,在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拓展融合發展應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喜人成果。
搶抓發展新機遇 西安人工智能產業迎來黃金期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人工智能引領潮流并彰顯著“頭雁效應”。對于科技后發國家來說,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也是一次難得的“換道超車”機會。在我國,人工智能作為數字經濟、大數據產業等創新發展前沿,早已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面。近年來,國家發布多項政策文件,對人工智能產業進行頂層設計、增加制度供給。
人工智能產業是我國近年來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的高科技領域之一。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增加值)達5080億元,同比增長18%,人工智能不斷賦能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驅動力。
2023年,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推進大數據、軟件信息服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8%。”
人工智能也一直是西安重點關注的領域。近年來,西安市先后印發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一系列規劃、實施方案、行動計劃、政策措施,覆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數據開放共享、人才培養集聚、資金支持、平臺搭建等各方面,為人工智能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為搶抓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扎實推進西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2020年,《西安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行動方案》發布,為試驗區建設初步繪制了路線圖、任務書。
近年來,西安開展了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攻關、加強人工智能開放共享平臺建設、加大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鏈項目布局,舉辦各類人工智能活動。西安市與華為、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及西安交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院所對接建立新型產業服務和研發機構;支持駐市高校院所積極承擔國家重大課題;為“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普惠AI”等6個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授牌;在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等領域形成了諸多具有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記者了解到,目前西安人工智能產業呈現出以高新區為核心,經開區、航天基地、西咸新區為承載的“一核三區”空間布局。西安聚集人工智能企業150余家,主要集中在集成電路、大數據、機器人整機和關鍵核心部件產業、無人機系統產業。阿里巴巴、京東、華為、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已成為推動西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隨著創新創業活力的不斷釋放,西安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迎來了黃金期。部分科創企業已具備跨模態、跨語言的深度語義理解與生成能力,深耕產業級知識增強大模型,在聊天機器人、智能搜索、智能地圖、智能云、內容創作、智能零售、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競爭力突出。比如西安訊飛超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語音方面,商湯科技西安應用研究實驗室在視覺方面,探知圖靈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在遙感影像解譯方面,西安交通大學在人機混合增強智能方面,西北工業大學在無人系統方面等均進行了布局或已有相關產品亮相,成為西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排頭兵。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 人才和技術實力全國領先
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動西安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持續增長的引擎之一,如何占據人工智能技術制高點并推動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重中之重。為此,西安市委、市政府多措并舉,以“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理念引育人才。
百度與浙江大學近日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行業人才缺口高達500萬,成為制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人才短缺推高了人工智能行業整體薪酬水平,在畢業季“春招”來臨之際,人工智能行業又將迎來激烈的“搶人大戰”。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近年來,西安借助項目引入高端人才、編制人才需求目錄、改進高精尖缺人才評價機制,構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態體系。編制《西安市“6561”現代產業急需緊缺崗位人才需求目錄》;發布《西安市高層次人才分級分類確認實施細則》《西安市高層次人才分級分類目錄》。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西安在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和技術實力全國領先,20余所高校設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和人工智能專業。在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等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的一級學科中,均有學科全國排名前10位的高校,覆蓋了智能信息、智能控制技術和智能系統工程等核心技術領域。西安多所高校與知名人工智能企業聯合培養人工智能領域菁英人才,比如西安交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分別與百度公司簽署協議,推進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戰略合作。
為響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于2017年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這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首個致力于人工智能領域高端創新成果研發、高層次團隊培育和人才培養的實體性學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侯彪教授介紹,學院設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和全國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人工智能”,所支撐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該學科獲評“A”。近年來,在類腦認知理論、語義通信、遙感影像解譯、腦機接口及腦機混合、電磁大數據分析、異構無人集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未來,將圍繞“研究基礎化、基礎應用化、應用場景化、場景智能化、智能算法化、算法芯片化”的AI發展戰略,在衛星遙感、人機協作、無人系統、腦控等重大應用場景發力,建立高水平科研基地和平臺,實現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支撐和帶動我國人工智能的發展。
西安加快算力網絡建設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ChatGPT的橫空出世,把“算力、算法、數據、訓練”這些關鍵詞帶到了大眾眼前。算力是基礎、算法是中樞、數據是原料。當前,西安已完成兩個重大科技設施建設——超算中心正式納入國家超算體系并已建成;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已上線運行。
據了解,由AI驅動的智能決策將事后分析轉變為事前預判和主動執行,能夠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運營效率。據IDC預計,到2025年,超過60%的中國企業將選擇智能預測與決策,并使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提高25%。
西安正在智能制造、智慧文旅、商貿物流、智慧社會等領域重點布局。通過5G、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加快西安國際會展中心智能化設施及智慧會展系統建設;與騰訊合作開展微信社區醫療移動支付改造工程,建成“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示范基地”;支持天和防務開展智能路燈項目建設,研制智能哨兵智慧路燈聯防聯控系統。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執行院長侯彪教授表示,對比基礎層和技術層,應用層與普通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能切身體會到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帶來的改變。結合本地優勢資源、城市發展特色、重點建設任務等綜合因素,“文旅”“教育”“智能制造”將是人工智能在西安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應用領域。
在人工智能+文旅產業方面,西安依托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構建文旅產業服務體系。西安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曲江新區運用人工智能手段對旅游景區進行全面升級;浐灞生態區建成國際領先的水陸空全方位的三維立體交叉演出場景。同時,還建立了節假日緊急疏散應急指揮平臺。
基于雄厚的教育科研資源,西安人工智能+教育融合發展碩果累累。西安構建人工智能教育培養體系,持續舉辦人工智能教育教師培訓;面向全市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創新教育;引進中央電教館與科大訊飛聯合開發的中小學人工智能創新教學體系并落地實施。同時,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系統化課程體系,積極促成校企共建“阿里云大數據應用學院”,培養大數據人才;在西安文理學院開設機器人工程專業,在西安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致力培養掌握人工智能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近年來,數字賦能助力西安智能制造“高歌猛進”。西安結合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目標,探索制造業示范場景,深入推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緊扣關鍵工序自動化、關鍵崗位工業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等技術在先進制造領域的應用,支持生產線智能化升級改造,建設數字化車間或智能工廠。海爾數字科技、西電集團等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為20余戶裝備制造企業開展免費智能制造診斷服務;重點建設華為智能網聯車示范基地項目,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西飛進行智慧廠區改造,完成首批“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建設;航空基地在無人設備領域培育了一批極具潛力的智能設備制造企業。
此外,西安航空、航天、兵器、核工業、船舶、電子等軍工企業、科研院所數量規模在全國僅次于北京和上海,航天工業更是占據全國半壁江山,在人工智能+軍民融合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
未來,西安將通過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進一步助力人工智能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建設試驗區帶動作用,持續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輸出“西安方案”。(記者 王赫 采寫)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