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韓璋 記者 樊星)5月25日上午,中共渭南市委宣傳部召開“二十大精神在東秦”系列新聞發布會,渭南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宏義就緊扣渭南特色主導產業優勢,制定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十四條措施,探索形成集體經濟發展的“十大模式”,進行了介紹并回答記者提問。
一是供銷合作模式。對于主導產業明晰的村,加強與供銷等經營性機構合作,通過聯建、共建市場主體,解決農資集中采購和農產品銷售問題,增加集體收入。二是產業帶動模式。對于靠廠、近城、農業產業集中的村,通過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搭建電商平臺,興辦交易市場,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集體收入。三是“筑巢引鳳”模式。對于交通便利、具有區位優勢的村,通過新建標準廠房、倉儲中心、專業市場等,采取招商引資、出租租賃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四是資源喚醒模式。對于有閑置存量資源的村,通過承包、轉租、投資、入股等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五是要素入股模式。對于集體資產、資金、土地、技術等要素相對集中的村,引導村集體參與入股經營,增加集體收入。六是服務創收模式。對于鄉土人才和留守人員集中的村,通過成立專業綜合服務機構,開展家政、物業、托養、勞務信息、設施維護、技能培訓等有償服務,作為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和公共服務的有效補充,增加集體收入。七是文化旅游模式。對于有山水自然條件、歷史人文資源、農特產品優勢的村,通過打造特色村落,開展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田園康養、商業演出、農家樂等項目,增加集體收入。八是村村聯建模式。對于村情相近、資源相連、產業相同的村,通過成立聯合黨組織等方式,推動強強聯合、以強帶弱、抱團發展,增加集體收入。九是異地置業模式。對于沒有收入來源、區位偏僻、發展滯后的村,挖掘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增值潛力,通過治理復墾取得的建設用地指標,采取企業合作、政府幫扶等形式,在中心鎮、工業園區、商貿園區等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購建商鋪、店鋪等經營性資產,增加集體收入。十是項目承接模式。對于有一定專業能力和基本條件的村,通過承接農業農村、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項目,依法依規開展項目建設,增加集體收入。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