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巡山和原來不一樣了,上山砍柴、偷伐盜伐林木的人少了,主要是防火、防治病蟲害等。”護林員田宜平欣慰地說,這與大家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有很大關系。
宜君縣森林覆蓋率54.83%,可謂林業大縣。近年來,宜君縣始終不渝走“生態興縣”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綠化造林,不斷深化森林城市創建,抓好縣域綠化提升,穩步提高森林質量,先后獲得全省首個中國氣候宜居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稱號。
榮譽背后,是宜君縣對“綠水青山”的不懈追求。宜君縣自然資源局黨委書記李鵬說:“為了更好保護森林資源,宜君縣加快建立‘一管三防’責任體系,全面建立縣、鄉鎮(街道)、村三級林長制管理體系,全縣聘用生態護林員350名,轄6鎮1鄉1個街道辦2個綜合服務中心均建立鎮級林長制,117個村建立村級林長制工作模式,推動了林長制工作穩步開展。”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宜君縣立足實際,加強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引導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走出了一條“既能護林,又能富民”的綠色發展新路。
在太安鎮的森林深處,就藏著陳碩士和他的中華老蜂蜜。“太安鎮森林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是天然的養蜂場。” 養蜂人陳碩士說,“我的蜂蜜一年能賣八九十萬元,還成立了蜜蜂養殖服務隊,帶動蜂農增收。景豐村現有23戶養蜂,每戶產蜜200余斤,年純利潤達8000元以上。背靠自然資源和政府支持,我們真正把‘美麗資源’變成了‘美麗經濟’。”
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關鍵在于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行駛在五里鎮的路上,青山綠水環繞間,成片的光伏發電板像泛著波光的河流;在哭泉鎮的高山上,一座座大型風電設施加速運轉,正乘風興起。宜君縣風電和光伏項目年節約精煤1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3萬噸、減排煙塵1100噸。這些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扶貧產業,為宜君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涂抹上綠色生態底色。
在宜君縣科技工業園區內,綠樹成蔭,清水潺潺。作為農業大縣,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成就了這里原材料優良產區,從而形成康莊果茶、錦穗頤和、秦酒酒業等生態企業矩陣。“更多類似企業入駐后,宜君縣不僅實現產業領域的突破,增強了內生動力,更讓‘生態’基因薪火傳承,讓綠色、低碳成為一張閃亮名片。”縣科技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長孫學豐說。
山水相依、森林環抱的宜君縣,正不斷開發著豐富的旅游業態,建成了“兩山一湖一田一谷一園”六大精品景區,著名“宜君縣梯田”已成為當地網紅打卡的重要標志。來自洛川的田女士說:“一直以為南方才有梯田,沒想到陜西也有梯田。我是帶孩子過來玩的,讓孩子了解農耕文化,很有教育意義。”
目前,全縣共有A級以上景區6家。上半年,全縣旅游接待人數114.9萬人次,同比增長71.5%;旅游綜合收入60250萬元,同比增長79.9%。
今天的宜君縣人,他們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根植于心,統籌各方資源,集中人員力量,一茬接著一茬干,正加速奔跑在一條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綠量”的生態文明實踐創新路上。
來源|群眾新聞網
記者|肖倩
通訊員|武朝旭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