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漢濱區早陽鎮兩河村,干凈整潔的盤山水泥路蜿蜒向上,沿著小路走到山坡上,結滿麥穗的蕎麥稈在風中搖晃,忙碌的“紅馬甲”在田間穿梭,放眼望去,橙紅色的麥浪流光溢彩,遍地生“金”。
收割現場,兩河村“四支隊伍”和產業辦干部們正干得熱火朝天,人人臉上透出豐收的喜悅。他們有的收割,有的捆放,有的收打,有的轉運,有的交流勞作經驗,一派井然有序而熱鬧祥和的勞作景象。
“誰能想到,這個地方一年前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現在全部種上了蕎麥,今年第一次種,產量就非常好,一畝地能產400斤!”看著過去的撂荒地,如今變成豐收在望的良田,兩河村黨支部書記晁續信露出了笑臉。
這片蕎麥,正是今年6月初,兩河村“四支隊伍”在整治后的撂荒地上播種的成果。兩河村利用自身耕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通過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轉,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集體種植蕎麥30畝,為黨建引領特色種植夯實產業基礎。
“蕎麥渾身是寶,不僅能吃,曬干的蕎麥殼還能做蕎麥枕,種植周期短,適應性強,耐干旱,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管護,適宜在兩河村這種海拔高的山地里種植。”產業辦老干部張良波抓起一把蕎麥穗介紹道,“以前種蕎麥只是解決溫飽,現在還能讓‘撂荒地’變成‘致富田’。”
跟兩河村一樣,早陽鎮大部分村的撂荒地都完成了“蝶變換裝”。近年來,早陽鎮切實擔負起穩定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做足“土地文章”,激發農民群眾向撂荒地要效益、要增收的信心和動力,在復耕土地上種植大豆、蕎麥、油菜等作物,真正讓“撂荒地”變成“小糧倉”,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現在,一塊塊“沉睡”的土地重獲生機,一個個豐收圖景不斷在早陽昔日的撂荒地上演……(吳楚楚)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