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扎實,堅如磐石。”基層是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安全防范“第一道防線”。基層的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的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近年來,西安市應急管理基礎底座進一步夯實,基層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日趨完善,風險防范化解和應急處置能力穩步提升,讓城市更安全更有韌性。
“基礎底座”牢固 守護群眾安全感
地處蓮湖區棗園街道的法士特家園小區是企業職工小區,居民達2200余人。2022年,以集團公司、社區、物業以及志愿者為成員的應急管理工作站在小區成立。
記者在該小區救援站看到應急照明燈、油鋸、防火服、滅火器、雙向機動切割機等物資裝備應有盡有。“每次經過救援站,看到這些專業的救援裝備和救援力量就在身邊,我們心里就充滿安全感。”小區居民伍女士說。
“我們小區應急救援隊伍共有20人,主要任務是開展日常隱患排查、組織培訓宣傳、處置初期突發事故和防汛搶險。”法士特集團保衛一處處長盧聯凱告訴記者,“在此基礎上,救援隊平時還在走訪排查小區高齡、獨居、空巢老人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家庭,上門排查安全隱患等,事無巨細的保障大家安全。”
作為社會組織基本單元的社區,也是基層應急的基礎單元,社區是貫徹安全發展理念的前沿陣地。位于未央區譚家街道的綠地香樹花城社區,是集寫字樓、公寓、酒店、商場、住宅為一體的混合型社區。盡管人口多、流通大、業態多,管理難度大,該社區還是在基層應急建設上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
除“制定一個預案、組建一支隊伍、制作一張風險隱患圖、繪制一張疏散示意圖、建設一個物資儲備點、開展一次綜合演練”以外,該社區還通過依托樓棟長,賦能非公黨組織,發揮青年優勢,為基層應急注入新力量,織密基層應急網。
“最后一公里,關鍵一公里。”目前,西安市193個鎮街(園區)應急管理辦公室掛牌成立;組建鎮街(園區)基層應急救援力量8469人;社區(村)應急救援力量41945人;補充各類應急物資116.59萬余件;建設4807處避難場所……西安市已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層機構建設,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實實在在的安全保障。
“多方參與” 形成救援合力
應急管理工作一頭連著社會“安全指數”,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幸福指數”。走進未央區張家堡街道王前社區,一個紅白相間的玻璃鋼“膠囊”,十分吸引眼球。白色部分是便民服務站,提供家政、維護維修等服務。鮮艷的紅色部分則是救援區,內部放置有消防類、救援類、警示類、急救類、防護類5大類40多種救援物資,生活中常用的繩索、破拆工具、軟梯、發電機、擔架等常用物資十分齊全。
作為西安市第一臺應急救援“膠囊”,它不但外觀吸睛,功能也十分全面。每個“膠囊”內部配有一臺體外心臟除顫儀,遇到有人休克時能起到關鍵性作用。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模擬休克狀態,由急救人員進行心肺復蘇,全方位向社區居民展示如何進行救助和相關設備的使用方法。在居家應急監護系統演示現場,應急人員模擬一位獨居老人意外摔倒,監護系統第一時間發出警告,通知家人和應急人員及時施救,為挽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
“作為一種創新應急管理模式,‘應急救援膠囊’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提高了基層應對突發事件的響應速度和處置能力。”未央區應急管理局防災減災科負責人田敏剛表示。
新城區以韓森寨街道辦事處為試點,首推街道層級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在全省鎮街層面率先形成體系,科學評估風險,調查應急資源,完成了編制、評審、發布、備案和實施等工作,內容全面覆蓋了突發事件應對處置需求,形成了“1+N+1”的街道應急預案體系,并研究制定了街道區域安全風險指示圖,在街道層面實現了部門應急聯動和社區應急聯動。
在此基礎上,新城區探索構建符合區情的應急管理和平安治理新模式,建立了應急救援聯動機制,設立“應急消防救援綜合便民服務站”,打造以消防“國家隊”為主體,以街道、社區和社會救援力量為重要補充的“3公里應急救援圈”,并充實通信、電力、燃氣、地鐵、特種設備、無人機等專業救援力量。
今年1月下旬,陜西省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委員會發布2023年度陜西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00個社區名單,我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書苑社區、新城區太華路街道太華南路社區、雁塔區杜城街道融創瓏府社區、高新區細柳街道河池寨社區、鄠邑區玉蟬街道錦繡村等24個社區實力入選,讓西安市入選數量高居全省榜首。
技術融入 “智慧應急”為管理賦能
在未央區譚家街道多個小區,每當有小區居民將電動車推入電梯,除了“禁止電動車進入電梯,謝謝配合”的電子提示音外,語音警報聲也自動響起,電梯門保持不閉合狀況。這是譚家街道率先在消防和電梯等關鍵區域實施的智能監測系統。
“以前純靠工作人員勸阻,效果一般,現在我們引入了‘智能系統’,不僅工作效率提高了,大家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譚家街道某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說,“除此之外,在消防層面,樓層噴淋和煙感系統等與監控系統實現時時聯動,確保在火災初起時就能及時發出預警。”
近年來,未央區譚家街道探索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基層治理實踐中,從傳統的“被動管控”轉變為“主動智控”,以科技力量推動基層治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街道辦還積極探索與移動、公安等部門合作,推動小區監控、雪亮工程與公安系統實現互聯互動,每100戶設立一名樓長,將其納入到應急隊伍中,將預警預報、緊急避險轉移、救災救助、宣傳教育等消息通過樓棟長第一時間下發,真正實現事件處置增速提效。
西咸新區建立“應急第一響應人”工作機制,充分運用網絡化、信息化、智慧化治理手段,努力探索應急治理新思路。
目前,西咸新區19個鎮街均完成應急視頻調度會商系統建設,為鎮街、社區共配備300余部衛星電話,農村地區實現了應急廣播全覆蓋;將安全管理員、災情信息員、地質監測觀察員等相關工作職能編入《西咸新區綜合治理信息資源目錄》,集中整合納入766個基礎網格,并全部地圖標注、統一編碼,借助新區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將應急管理信息匯入基層治理網格化數據平臺共享共用,接入雪亮工程4281個視頻點位,實時掌握重要點位現場情況。同時,西咸新區19個鎮街均建立鎮街級消防所,建成了350兆集群通信系統,為應急聯動提供統一、快速、高效的無線指揮調度系統。
全市自上而下建起的“安全網”,讓西安市應急管理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灞橋區順利通過首批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創建試點現場評估驗收,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工作貢獻出“灞橋經驗”;臨潼區交口街辦防汛應急預案和斜口街辦白鹿觀村山洪災害防御應急預案被評為省級基層應急預案編制范本;長安區各街道組建了不少于30人的應急救援中隊,各村、社區組建了不少于10人的應急救援小隊。
在西安市,各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機構進一步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更加規范,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初具規模,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建立,正讓全市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文/記者 駱妍 張紫怡 實習生 張景雯 圖/受訪單位提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