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遺進社區”到“非遺在社區”,一字之差,將西安非遺保護工作推向“活態傳承”領域。8日,西安首個“非遺在社區”生產性保護示范點落戶新園社區。由此,西安市非遺保護由原來單一模式的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化到非遺生活化、民眾化領域。
馬小燕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布堆畫傳承人,她的布堆畫是這次非遺落地新園社區的項目之一。馬小燕有自己的工作室,算上她,工作室有5個固定的手工業者。
“每月我們布堆畫材料包的需求在1000個左右,僅靠我們幾個根本忙不過來,這次工作室落地社區后,可以吸收喜歡做手工的群眾,我們負責教,大家學會后可以在家做布堆畫材料包,我們再回收。”
袁娜是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關中繡球傳承人,她的關中繡球也是落地新園社區的兩個項目之一。她制作的關中繡球不僅在線下很受歡迎,在“學習強國”APP“非遺傳承”板塊特色項目里也很受關注。
“我一直很想開個實體小店,但是目前工作室就我一個人,一旦開店,就怕供不上貨。畢竟繡球是純手工制作的,不是批發來的。”袁娜說,有了社區工作室,就等于有了幫手。如果手把手地教,不出半年,就能做得不錯了。
袁娜說,等社區工作室慢慢開展起來,她會考慮在大唐不夜城開一家非遺文創小店,讓更多喜歡非遺文化的人有機會看到關中繡球,讓關中繡球走得更遠。
新園社區黨支部書記高靜告訴記者,社區里有一些就業困難的家庭,也有陪讀的寶爸寶媽,他們對靈活就業有很大的需求,這次落地的兩個非遺項目正好符合他們的要求,可以說,“非遺在社區”活動既推廣了非遺文化,豐富了社區群眾文化生活,也為他們增加了收入。
“‘非遺在社區’活動對社區群眾和非遺傳承人來說是‘雙贏’。以前‘非遺進社區’是將非遺項目通過非遺傳承人展示到群眾面前,大家是近距離地欣賞。而‘非遺在社區’強調非遺作為一種整體性的生活方式融入社區和民眾生活之中,強化了非遺活態傳承的能力。其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讓非遺更好地回歸生活、回歸民間,讓非遺更有意思。‘非遺在社區’既幫助社區居民實現了靈活就業,也幫助了有能力的傳承人實現創新型發展,創造性轉化,實現產業化轉型。”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劉征軍說。(文/圖 記者 馬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