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或許沒有一個詞比“未來”更令人神往。探索未知、逐夢未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渴望。
前不久,馬斯克官宣首個Neuralink腦機接口,OpenAI推出“文生視頻”Sora大模型……當人類的想象逐一照進現實,科技創新的齒輪,正無限拓寬著人們的想象邊界,更深深融入城市發展進程。
作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未來產業既代表“未知”與“無限”,更代表城市轉型、創新發展的方向,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
西安如何搶抓機遇,把握城市進位的關鍵點,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構筑競爭新優勢?
未來產業,便是謀篇布局中的重要一環。
一
什么是未來產業?
在科幻片中,我們似曾相識:人形機器人化身“打工人”,進得了工廠,下得了廚房;癱瘓多年的患者通過無線微創腦機接口實現意念控制……如今,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深海空天開發等讓昔日的夢想一步步照進現實。
1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國家層面首次對未來產業做出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明確定義:未來產業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是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同時,指明了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賽道。
未來產業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這是一場爭分奪秒的“競速跑”,要提早謀劃。先發者在技術、人才、知識產權、產品標準等方面率先突破后,構筑起顯著的“先發壁壘”,后發者則可能“一步慢、步步慢”。
這是一項廣泛賦能的“大工程”,要系統統籌。對原材料、零部件、生產設備、檢測儀器、工業軟件、各種生產性服務業等的巨大需求,將對產業鏈產生顯著拉動作用,也對產業鏈供應鏈形成了巨大挑戰。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要培育后勁。未來產業還處于萌芽期,應用場景和市場前景不確定,在起步階段面臨投入大、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等難題,從政策層面到產業落實都需要有充分的預期。
二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并不是個絕對概念,而是在特定時代情境下的一個相對概念。
回眸歷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未來產業,從蒸汽機的發明開啟工業革命大門,到電話電燈的應用拉開電氣時代序幕,再到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帶來信息時代,每一次跨時代進步的取得,都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結果。
凝望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迎面而來,時代呼喚更多原始性、顛覆性創新誕生。
前瞻謀劃未來產業一直是大勢所趨。
對于國家而言,英國因抓住蒸汽機、美國因抓住信息技術等未來產業而強大……歷史反復證明,誰能率先引領科技革命,誰就能夠占領國際產業分工的制高點,引領全球產業發展。
對于城市而言,產業無疑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縱觀工業革命以來的城市發展史,產業變革和生產力提升的階段,往往是城市能級提升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
目前,未來產業在全國的發展現狀如何?
從中央看,國家“十四五”規劃對未來產業明確提出相關要求;去年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等多次強調抓緊布局、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從地方看,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率先制定實施關于未來產業的具體規劃與配套政策;全國有約20個省份圍繞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布局。
三
競逐未來產業,西安大有可為。
看條件,西安基礎堅實。
——創新策源能力領先。西安是全國第四個獲批建設“雙中心”的城市,擁有科研人員100多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5.23%、居副省級城市第2;創新能力在2023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進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強。
——工業體系基礎完備。已形成5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分別達到1.25萬家、1.5萬家;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4,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60%。
——培育孵化土壤厚實。出臺硬科技產業化發展十條措施,推動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建設長安先導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先進技術成果西安轉化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擁有34個國家級孵化器。
看現狀,西安行動扎實。
市“十四五”規劃明確要謀劃發展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生命健康等一批未來產業;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前瞻布局量子科技、類腦智能、深海深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來產業;2024年全市“八個新突破”重點工作提出要在未來產業上突出“敢”,大膽布局未來產業,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發展未來產業,西安 “踩在節拍上”。
比如,未來材料領域,西安光子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傳感等集群,培育孵化了一批國內光子領先企業,在特定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擁有較強的領先優勢。
比如,未來能源領域,秦創原·氫合灣—氫能產業兩鏈融合科創區逐步形成協同發展格局,已有20余家氫能產業鏈企業落戶,一個涵蓋氫能“生產—儲運—應用”的全產業生態鏈條初具雛形。
比如,未來空間領域,空天動力未來產業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全國十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之一,孵化出一批具有未來產業特征的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未來產業創新創業人才。
四
西安如何用“明天”的科技鍛造“后天”的產業,讓未來產業真正成勢?
聚焦“立”,堅持戰略規劃引領。健全先行先試保障機制,允許試錯、包容失敗,積極搭建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尖端產品,以現有產業托底未來產業,以未來產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積蓄未來發展新動能。
聚焦“新”,加快顛覆性原始創新。抓好政府主推的有組織創新、高校院所主導的原始創新、企業為主體的集成創新,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形成前沿性、交叉性、顛覆性技術原創成果,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打造未來產業這顆“金種子”萌發的原始創新“策源地”。
聚焦“用”,強化成果轉化應用。聚力推動“從1到無窮”的成果轉化應用,及時將關鍵技術突破轉化為產業創新成果,以研發經濟的壯大加快未來產業發展,推動未來科技成果加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真正把當前資源優勢轉化為未來的領先態勢、發展勝勢。
聚焦“進”,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激發開放協同創新的強大勢能,完善“熱帶雨林”式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政策、人才、金融、應用等各方協同,讓科研人員在未來科技的前沿無人區大膽前行。
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曾說,“人類總選擇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進,群星就會變成遙不可及的幻夢。”在人類向科學探索的征程中,“勇氣”始終是不斷向前的驅動力。
浪潮已起,時不我待。不進則退,慢進亦退。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既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也是城市爭先進位的“主戰場”。
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城市未來, 在西安這片百舸爭流的創新熱土上,新質生產力的“金種子”正加速成長。(記者 羅嘉昱 何興龍 通訊員 原紅生)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