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4月18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2023年陜西省綜合保稅區進出口值2101.9億元人民幣,占全省外貿進出口總值的52%,全省綜保區以不到全省兩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超五成的進出口值。其中,高新綜合保稅區連續兩年發展績效評估在全國和中西部(含東北)雙A類排名都在前20名內。
西安海關副關長李晉生介紹,綜合保稅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在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商投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手續最便利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據悉,2019年以來,陜西新增航空基地、西咸空港、寶雞、楊凌等4個綜合保稅區,1個出口加工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就是現在的關中綜合保稅區。目前,陜西共有7個綜合保稅區,數量列全國第6位,中西部第1位;其中,西安市有5個綜合保稅區,成為綜合保稅區數量最多的省會城市。
為推動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西安海關認真落實國務院、海關總署和陜西省委省政府關于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部署,結合陜西實際,制定了支持我省綜保區發展的8項措施。西安海關全力推動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益,得到廣大企業的歡迎。比如:支持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賦予區內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便利企業融入雙循環新格局。目前,我省已有6個綜合保稅區具備試點資格,共有13家企業參與試點。西安海關與陜西省稅務局建立聯系配合機制,共同推進改革試點。試點以來綜合保稅區企業已累計抵扣約4700萬元進項稅額,企業增值稅稅負明顯降低。
同時,西安海關支持保稅維修業務發展,高新、關中綜合保稅區圍繞半導體產業開展真空泵等產品維修;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2023年引入保稅維修企業1家、航材供應鏈企業1家,初步形成以航材保稅倉儲、供應、保稅維修為基礎的產業聚集。支持綜合保稅區與口岸聯動發展,發揮西安綜保區+鐵路口岸疊加優勢,創新中歐班列出口貨物區港一體化監管模式,大幅提升通關效率,降低了通關成本,出口貨物平均通關時間縮短50%,每標準集裝箱減少相關費用約1400元。(記者 馮曉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