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陜西省衛健委、發改委、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醫保局等十部門發布《陜西省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實施方案》,要求從6月起,全省全面推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到2027年底,實現全覆蓋,群眾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常住人口20萬以下的縣(市、區)組建1個縣域醫共體
據悉,縣域醫共體建設范圍為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統計口徑的83個縣(市、區);涉農(含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市轄區、城市新區(高新區)可根據實際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涉農且無縣級公立醫院的示范區、城市新區可與區域內的市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開展建設。
綜合考慮地理位置、服務人口數量和變化趨勢、現有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布局和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縣域醫共體建設數量。可按常住人口20萬以下(含20萬)的縣(市、區)組建1個,常住人口20萬-40萬的縣(市、區)組建1-2個,常住人口40萬以上的縣(市、區)可組建2個。
由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含鎮衛生院、社區衛生中心)組成。牽頭醫院一般應為二級及以上非營利性綜合醫院或中醫醫院。鼓勵有條件的縣級中醫醫院牽頭組建縣域醫共體。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辦醫療機構根據自愿原則,以業務同質化管理和加強鄉村服務為重點,加入縣域醫共體。
成員單位原有機構設置、機構名稱、法人資格、職工身份、政府投入方式、資產屬性原則上保持不變。成員單位按照功能定位,以醫療資源下沉為重點,協同開展醫療衛生服務。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組建健康共同體總院,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務。
推進胸痛、卒中等“五大中心”下延基層醫療機構
強化城鄉聯動和鄉村一體化。加強縣域醫共體與城市醫院的合作,探索制定幫扶成效考核機制,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人員長期派駐工作。推進胸痛、卒中、創傷、急救、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五大中心”下延基層醫療機構。實施縣域醫共體內科室共建項目,實現共建共享。建立巡回診療、派駐服務等考核評價機制。
推進同質化進程,提升建設成效。根據要求組建醫療、護理、院感、藥事、手術麻醉、超聲、放射、檢驗、中醫藥、遠程醫療、綜合保障等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與控制組別,共同完成對縣域醫共體內的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加強縣域醫共體內病理診斷結果互認,推行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結果互認。統籌建立縣域腫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創介入、麻醉疼痛診療、重癥監護等臨床服務中心。
縣域醫共體擁有內部人事管理自主權,人員統籌調配使用,重點向基層醫療機構下沉,優先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用人需要。推進縣管鄉用、鄉聘村用。統一用藥管理。加強藥品耗材采購配送監管。通過建立總藥師制度、藥品質量管理制度、缺藥登記和調度、延伸處方流轉、集中配送管理等形式,促進縣鄉用藥銜接,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和集中帶量藥品,提升合理用藥水平,方便患者就近就醫取藥用藥。
統一醫保管理。推進醫保基金向縣域醫共體和縣域內基層醫療機構傾斜,促進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整合縣域醫共體內醫療資源優勢,將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專科醫生作為技術支撐力量納入家庭醫生團隊。
加強人才、技術、專科、專病建設,提升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診療和急危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傳染病防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等醫療服務能力。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拓展醫養結合、康復醫療、居家醫療、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服務功能,完善設施設備和科室設置,開展臨床特色科室建設,增強外科服務能力,逐步實現常規開展一、二級手術。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李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