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西安)提速升級、高新區發展攀“高”向“新”、民樂園文化街入選國家級名單……上周,西安多領域齊頭并進,吸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中新網等多家央媒撰文關注,展示出古城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
發展步伐穩健
8月13日,中歐班列(西安)今年累計開行突破3000列大關,人民網、光明日報、中新網、央廣網、國際在線等央媒紛紛聚焦。
“這是今年中歐班列(西安)開行的首趟歐洲方向跨里海、黑海南通道班列,同時也標志著中歐班列(西安)今年累計開行突破3000列大關,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人民網在當天的報道中如是說。
中新網發表文章充分肯定此次線路升級,稱其“有效提升了中歐班列(西安)歐洲段的國際運輸效率和‘鐵海聯運’的轉運效率,為企業穩定出口開辟了新的貿易途徑”。
8月18日,人民日報在《高質量發展又邁出新的步伐——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上)》報道中,將鏡頭瞄向生機勃發的西安高新區,用多組數據展示了西安高新區技術攀“高”、產業向“新”的奮進腳步。
人民網日前還推送文章稱:8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布“2024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陜西12所高校上榜,總數位列全國第六,西安交通大學首次進入全球百強。
近日,中國文聯批準建立第三批“文藝兩新”集聚區實踐基地,西安市新城區民樂園文化街成功入選。
文化自信“出圈”
上周,新華網先后推送《文脈華章|千年一脈》《文脈華章|又見長安》視頻報道,從西安城墻、大唐不夜城等場景入手,呈現出西安古都風韻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都市形象。
半月談近日以《基因覺醒!街頭“對詩熱”成了新“潮玩”》為題,解碼西安街頭“對詩熱”。文章表示:“‘對詩熱’成為西安的文化現象,既是人們回望大唐盛世,也是當代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
8月15日,人民網推出《各地文旅如何“景”上添花?》報道,聚焦西安“漢服熱”,認為近年來西安緊跟消費趨勢,瞄準“漢服”出臺多項政策,并將其作為帶動當地旅游業煥新、產業鏈擴容的切入點。
8月13日,新華網、中新網共同關注了2024陜西臺灣文化交流周在西安啟幕的消息,分別推出《400余名臺灣同胞在陜西感受傳承與發展》和《2024陜臺文化交流周啟幕 兩岸青年共話中華文化》報道,通過精彩紛呈的交流互動、參觀體驗活動,展示出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兩岸青年的風采。
8月12日晚至13日晨,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迎來極大。新華網在《陜西西安:夜空澄澈,星斗滿天》中,記錄下天文愛好者們專程從全國各地趕來西安藍田,在當地流峪寺村的山間草甸上扎營拍攝,見證這壯觀景象的美好時刻。
向“新”力吸睛
連日來,主流媒體多篇重點報道聚焦西安向“新”力。
8月14日人民日報在《文化軟實力,如何錘煉文旅硬功夫》一文中,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為例,講述西安如何讓歷史展陳緊跟市場脈動,以深入淺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文物故事。
見證著村落發展變遷的村史館,怎樣煥發新生機?8月18日人民日報刊文《創新村史館設計 留住鄉情鄉愁》,帶領讀者網友走進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的村史館,介紹其如何通過更新改造,讓鄉村公共空間更有溫度。
8月15日人民日報推出全國生態日特別報道。文章介紹,西安國際港務區的京東“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借助智能控制平臺等措施,實現“綠色”作業,降低能耗。
中新網報道《西安火車檢修之變:不只是手工到數字化的跨越》,從火車檢修的技術跨越,折射出時代的發展。
光明網在《科普宣傳讓防災減災教育生動有趣》報道中,介紹西安市綜合減災科普館用科技的力量讓防災減災教育變得生動有趣。
此外,西延高鐵、西十高鐵的最新進展以及中國西安直飛越南河內、意大利米蘭往返航班即將開通的消息,也通過央視網、新華網等廣泛傳播。
(西安城市文化傳播工作室 薛雯)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