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網陜西電力”)隆重召開陜北至關中750千伏第三通道輸變電工程開工動員會,標志著這一陜西省“十四五”能源電力規劃重點項目正式拉開建設序幕。該工程不僅是服務支撐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程、綠色工程、民生工程,更是加強堅強智能電網建設,應對“十四五”期間全省新能源跨越式發展和補強陜西骨干網架的核心工程。
響應“雙碳”目標,滿足新能源發展需求
在綠色低碳、數智化、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我國正深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歷史性突破。陜西,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與“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正面臨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機遇。陜北革命老區,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并駕齊驅,展現出巨大活力與潛力。陜北至關中750千伏第三通道輸變電工程正是陜西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實踐,旨在響應“雙碳”目標,滿足新能源發展需求。
工程概況與建設規模
該工程北起榆林神木市朔方750千伏變電站,南至西安市藍田縣白鹿原750千伏變電站,新建1座、擴建3座750千伏變電站,并新建3條750千伏線路,總長度達1271公里,鐵塔共計2150基,動態投資約71億元。作為陜西電網建設歷史上投資最大、線路最長的超級工程,其建設將顯著提升陜北至關中的輸電能力,由目前的610萬千瓦提升至1000萬千瓦以上,每年可向關中、陜南地區增加送電量170億千瓦時,為全省電力保供提供強大支撐。
技術創新與環保理念
在工程建設中,國網陜西電力將充分發揮人才、管理、技術等優勢,采用緊湊型、同塔多回、高低腿等先進技術,提高輸送容量,節約占地,減輕環境影響。同時,秉承綠色低碳施工理念,全面推廣機械化施工技術,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與破壞。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工程過程管控智能化、精準化,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安全、優質、高效推進工程建設。
經濟與社會效益
該工程的實施將有力促進陜北地區新能源發展,保障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延安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建設,每年可替代原煤消耗7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萬噸,推動陜北地區能源內供、外送協同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此外,工程還將有效帶動電力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投資近200億元,保障省內企業綠色用能需求,助力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為陜西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電網補強升級,服務陜西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國網陜西電力立足省內自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靠“政府掛帥、企業實施”的電網建設新模式,電網攻堅取得新突破,供電可靠性持續提升。隨著陜北至關中750千伏第三通道輸變電工程等重點保供電網工程的陸續投運,未來幾年陜西電力外送規模將達3967萬千瓦、外送電量1700億千瓦時,新能源裝機將超過6500萬千瓦,為陜西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綠色動能。
陜北至關中750千伏第三通道輸變電工程的開工建設,是陜西電網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陜西能源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在國網陜西電力的精心組織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這一超級工程必將如期建成投運,為陜西乃至全國的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新的更大力量。(張楚翌 柴迎)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