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感冒發燒的人也多了。生活中,不少人只要身體一有問題,第一反應就吃阿莫西林或者頭孢(抗生素)。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長期濫用抗生素很可能會在身體培養出“超級細菌”。
12月6日,記者采訪陜西省人民醫院藥學部藥師王慧了解到,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絕大部分微生物可以被抗微生物藥物有效抑制或殺滅,如抗菌藥物(阿莫西林、頭孢菌素、阿奇霉素、萬古霉素等)、抗病毒藥物(奧司他韋、利巴韋林等)、抗真菌藥物(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等)以及抗寄生蟲藥(甲苯咪唑等)。
但微生物也很聰明,隨著接觸藥物的次數越來越多,它們很快“摸透”了藥物的作用原理,從而開始自我保護,使得藥物不再對微生物起作用,這就是微生物耐藥,其中以細菌耐藥最為嚴峻。也就是說,濫用抗生素的行為,反而促進了耐藥菌的產生,甚至使有些耐藥菌經過多代基因突變,逐漸演變成為無藥可醫的“超級細菌”。
王慧說,耐藥菌感染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一個人身體健康,一個輕微的傷口,一次常規的手術或一次普通肺炎都可能因為感染耐藥菌而危及生命。因為耐藥菌使疾病難以治愈,醫生必須通過加大藥物使用劑量、延長療程、更換更高級別抗菌藥物或者聯合用藥來進行治療,從而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住院費用增加,甚至死亡。
為了避免細菌耐藥,王慧提醒大家改變用藥認知。尤其是抗菌藥物的五大使用誤區一定要記得避坑。
誤區一:抗菌藥=消炎藥。
正確認識:抗菌藥物不等于消炎藥,而且很多炎癥并不是微生物引起的,比如過敏性鼻炎、關節炎、病毒性心肌炎等。不同炎癥性疾病要選擇不同的抗炎藥,如果只知道使用抗菌藥物不僅無效,還會耽誤病情產生不良反應和耐藥性。
王慧說,消炎藥可選擇的種類有很多,比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布洛芬、阿司匹林等,糖皮質激素類抗炎藥地塞米松、潑尼松等。大家要在醫生或者藥師的指導下正確用藥。
誤區二:感冒發燒隨意使用抗菌藥。
正確認識:大部分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抗菌藥物對病毒引起的感冒完全無效,除非后期合并細菌感染,才應該使用抗菌藥物。
那些認為是吃了抗菌藥物而治好感冒的可能只是湊巧,因為感冒具有自限性,正常成年人感冒自愈的時間一般需要一周,如果患者抵抗力較好,可能自愈的時間會較短。發燒也不都是細菌引起,很多疾病(如免疫疾病、血液疾病等)都可能引起發燒。發燒時應該盡可能查明原因,對癥治療,而不是一味使用抗菌藥物。
誤區三:新的抗菌藥物比舊的好,貴的抗菌藥物比便宜的好。
正確認識:各種抗菌藥物的作用機理、適應癥、覆蓋病原菌各不相同,醫生會根據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不同病原菌、不同地區耐藥菌分布特點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和藥品新舊或者價格無關。
誤區四:頻繁換藥或隨意停藥。
正確認識:不同疾病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是有對應療程的,如果規范選用的抗菌藥物暫時療效不好,首先應考慮用藥療程是否充足,而不是直接更換品種。即使更換也應該根據病原學、藥敏實驗等依據,找醫生調整。隨意更換抗菌藥物更易造成病原菌耐藥。
所以,使用抗菌藥物應該嚴格遵醫囑,按規定時間間隔,定時定量服用。即使見效了,也應該服用完規定的療程。
誤區五:靜脈輸液比口服藥效果好。
正確認識:對于輕、中度感染的患者首選口服抗菌藥物治療。若出現吞咽困難、感染進展迅速、感染較重需緊急治療、口服依從性差等,才需進行靜脈治療。大家要遵從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脈的用藥原則。
(記者 馬相 實習生 師冰潔)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