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粽子、七夕的玫瑰、中秋的月餅……各類商品圍繞節日主題,展開了一場場激烈的市場角逐。其中,農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怎樣更好地搭乘“節日經濟”的快車,不僅關乎農民朋友的“錢袋子”,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一環。
首先,節日經濟對于農產品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在節日期間,消費者更愿意為健康、安全、有特色的農產品買單。比如,春節期間,有機蔬菜、綠色水果等高端農產品往往供不應求;中秋佳節,各種特色月餅以及禮盒裝的農產品,成為走親訪友的上乘之選。這些都充分表明,節日經濟能夠有效拉動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給農民帶來豐厚的回報。
不過,要想抓住這一機遇,農產品首先要在源頭——田間地頭下功夫。要以綠色健康理念為引領,積極推進農業綠色標準化生產,培育出味道鮮美、品質優良的農產品,使其具備在市場上“叫得響”的實力,擁有“出圈”的機會,以及承接流量財富的潛力。
其次,要牢牢把控農產品從田間到舌尖的各個環節。品質是農產品的生命線,需持續做好農業產業鏈的中端與末端工作,強化對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的監管,同時注重售后服務。唯有確保消費者能吃到放心的農產品,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可。
品牌是農產品的重要附加值。一個聲名遠揚的品牌不僅能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能讓其賣出理想的價格。所以,各地應依托本地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通過統一的標識、標準以及營銷策略,助力農產品走出鄉村,邁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供應鏈管理至關重要。在電商與物流高度發達的當下,誰能更迅速地將新鮮農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誰就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故而,加強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優化倉儲、運輸和配送流程,縮短從田間到餐桌的距離,是農產品搶占節日市場的重要手段。
最后,宣傳推廣需創新融合。農產品可與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農旅結合的特色項目。比如舉辦農產品文化節、采摘體驗活動等,讓游客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農產品的魅力,進而帶動農產品的銷售。
節日經濟為農產品搭建了廣闊的發展舞臺,而農產品則是節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讓更多農產品搭上“節日經濟”快車,除了自身具備實力,還需要政府、企業、農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唯有形成合力,方能推動農產品在節日經濟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雙贏。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