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
實施營商環境“小切口”改革創新試點,21項“高效辦成一件事”落地推進,開展“投資中國·選擇陜西”招商活動230余場,全省進出口總值增長12.3%、其中對中亞五國增長48.1%……
過去一年,我省堅持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改革的磅礴之力激蕩三秦大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今年的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圍繞用好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建言獻策。
把改革作為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標志性改革落地。
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83個縣(市、區)實現生產總值12040.85億元,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8.6%;洛川縣蘋果年產量突破110萬噸,洛川蘋果品牌價值高達883.26億元……去年,我省縣域經濟“領跑”全省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改革做法被評為我國年度地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區域經濟的基本單元、省域經濟的堅實支撐。
省人大代表、隴縣縣長李維芳認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堅持以改革破題,以創新賦能。她說:“持續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應突出生態賦能,建立健全可持續的縣城更新模式;突出科技創新,持續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機制;突出人才支撐,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機制,促進各類人才投身農業生產、鄉村建設和公共服務。”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開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七大行動。如何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動能?
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會副主委谷孟賓建議,健全優質民營企業梯度培育機制,聚焦聯農富民等方向培育地方特色產業,持續培育壯大民營企業;完善政策體系,拓展提升“陜企通”平臺綜合服務功能等,持續落實各項助企政策;持續解決融資難等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完善聯系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商會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好服務民營經濟發展。
以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創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省人大代表、禮泉縣縣長吳云鋒表示,去年以來,禮泉縣深入推進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建設,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創新政務服務模式等,以新質生產力激發經濟新活力。吳云鋒表示,將加快推動更多“高效辦成一件事”落地見效,實施園區能級提升行動,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和“標準地+承諾制”改革,優化國有企業管理體系,持續推進經濟領域標志性改革舉措落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才引領、人才支撐。
以高質量教育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省政協委員、西安航空學院黨委書記祁玉龍建議,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高校分類改革,全力推動地方應用型高校特色發展,加大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持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加快我省應用型本科高校高質量發展應持續夯實人才培養主陣地根基,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健全招生—就業—培養聯動機制,助推學校改革發展;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地動能,加快布局低空經濟相關學科專業,用足用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政策,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發揮高層次人才聚集地作用,激活學校高質量發展動能。”祁玉龍說。
推動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
近年來,我省進一步優化開放舉措、提升開放能級,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
擴大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和交流是推動深化教育改革和民間外交的重要內容。省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王嘉寅說:“目前,全省高校構建了極具影響力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等3個特色聯盟。”
王嘉寅建議,充分發揮我省高校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優勢和特色,建立健全省內高校與省內企業的國際化協同發展機制,指導高校在國際合作與交流、留學生工作中構建服務陜企、陜商的指標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助力高校聯動陜企、攜手陜商,切實服務我省企業“走出去”“立得住”“干得好”。(記者 劉曌瓊 王帥 苗雨蒙)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