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西安鐵路局)獲悉,截至5月7日18時,陜西鐵路今年以來累計發送旅客5012.2萬人次,同比增長1.5%,創同期歷史新高,較去年突破5000萬人次提前了4天。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以提升服務品質為核心,從假期運輸保障到特色產品創新,從熱門線路拓展到科技賦能服務,陜西鐵路以多元化舉措繪就“流動中國”的生動圖景,為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假期運輸保障成效顯著 數據躍升折射經濟活力
2025年春運,陜西鐵路迎來“開門紅”。40天累計發送旅客1741.7萬人次,單日最高客發62.2萬人次,日均43.5萬人次,同比增長2.7%。西安鐵路局采取“基本+應急+梯次”運力組織模式,累計開行臨客3192列,其中夜間動車組開行480列,同比增長23.4%;高峰期日均上線動車組185組、動集動車組54組,運力資源利用率達歷史峰值。
進入二季度以來,旅客出行需求持續旺盛。清明假期發送旅客283萬人次,日均56.6萬人次,同比增長5.5%;“五一”假期發送旅客513.7萬人次,日均64.2萬人次,同比增長8.2%,其中5月1日單日發送83.5萬人次,刷新歷史紀錄,西安北站、漢中站等16個車站33次刷新旅客發送量紀錄。鐵路客流的持續增長,折射出消費復蘇與文旅融合的深層活力,彰顯鐵路對區域經濟的強勁拉動效應。
銀發旅游專列引領新風尚 適老化服務傳遞鐵路溫度
今年年初,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鐵集團等9單位印發《關于增開銀發旅游列車 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推動鐵路和旅游融合發展,豐富旅游市場供給,增進老年人福祉。西安鐵路局積極響應號召,大力開行銀發旅游專列,為老年旅客出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了適應旅游市場的新變化,對開行旅游列車的形式、線路進行不斷優化。
2月28日,“環秦嶺”銀發旅游專列載著旅客駛入安康旬陽。車廂內,車廂內,老年旅客們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制作手工藝品、欣賞舞蹈表演;車窗外,旬河勾勒出的“太極城”美景盡收眼底。
除省內線路外,西安鐵路局還推出西南、嶺南、東北等跨省專列,通過“多地收客、一線串聯”模式,將服務延伸至陜北、陜南等地。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已累計開行銀發旅游專列21列,服務旅客超1.5萬人次,為老年人出游提供了全新選擇。
“我們在開好省內‘環秦嶺’旅游專列的基礎上,大力開發跨省旅游產品,滿足老年旅客深度游、長途游的需求。不斷擴大陜西省開行旅游專列的覆蓋面,讓省會城市以外,尤其是陜北、陜南的眾多城市開通旅游專列停靠點,促進銀發旅游經濟全面發展,讓‘銀發專列’成為引領銀發旅游新風尚。”西安鐵路局旅服傳媒公司西安鐵道國際旅行社經理楊濤說。
熱門線路持續升溫 高鐵網絡激活文旅新動能
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以“高鐵+文旅”深度融合為抓手,打造多條現象級線路,成為區域旅游經濟的“加速器”。
今年1月5日,全國鐵路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西北首條進港高鐵——西安至香港直達列車正式開行。列車以“長安印象”“香港印象”主題車廂為特色,串聯兩地文旅資源,春節期間吸引眾多家庭體驗“雙城過年”。截至今年4月底,陜港高鐵累計發送旅客超67萬人次,成為陜港經濟文化交流的“流動橋梁”。
與此同時,漢中“油菜花海”也成為今春熱門打卡地。西成高鐵日均160趟動車“公交化”運行,8分鐘一班從西安至漢中最快70分鐘可達。西安鐵路局還和文旅部門合作推出“高鐵+景區直通車”接駁服務,游客出站即可換乘“賞花專線”,直達39個A級旅游景區。
服務暖心與科技創新 筑牢客運提質“硬支撐”
記者了解到,為實現客運服務從“量”到“質”的躍升,西安鐵路局以“人性化+數字化”為雙輪驅動,構建覆蓋購票、乘車、接駁全流程的保障體系。
今年春運期間,西安鐵路局在18個主要車站設立“急客愛心通道”,為開車前15分鐘的旅客提供優先安檢、檢票服務;西安站“絲路緣”、延安站“圣地情”、安康站“硒鄉情”等服務臺,為重點旅客提供翻譯器、助聽器、應急藥品等適老物資,春運期間服務超4.7萬名重點旅客安心乘車。針對務工人員、學生群體,開行“點對點”專列。
面對持續增長的客運需求,西安鐵路局以科技賦能服務創新,全面提升運輸效能。西安站啟用數字客流預警系統,通過AI攝像頭實時監測進站口流量;西安北站引入腿部安檢儀,單人次安檢耗時縮短至8秒,效率提升30%;寶雞南站“客流熱力預警系統”通過智能傳感器動態調整通道,大客流時段進站排隊時長減少40%。
除此之外,針對通勤、差旅群體,該局推出“計次票”服務,覆蓋大西高鐵、西康鐵路等4條線路,提供10次/90日、20次/90日等多種優惠組合,旅客可“刷證進站”實現隨到隨走。“從‘走得了’到‘走得好’,我們始終以旅客需求為導向。”西安鐵路局客運部高級工程師劉桐飛表示,“未來,我們還將深化‘鐵路+文旅’融合,持續優化客運服務,讓旅客出行體驗更美好。”
文/首席記者 梁璠 圖/通訊員 尤艇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