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2025年高考第二天。考場內,考生們奮筆疾書,為夢想全力以赴;考場外,家長、老師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們靜靜守候。在等待的間隙,他們打開了記憶的匣子,講述起自己當年的高考故事,那些或緊張、或溫暖、或遺憾的過往,如同一幅幅畫卷,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徐徐展開。
在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級中學考點,老師正給考生核發準考證,并送上鼓勵的話(記者 程靜 攝)
不同的年代 相同炙熱的青春
當天上午9點多,在西安湖濱學校考點外,一位80后家長望著等候的家長們,眼神里滿是感慨:“我們那時候高考,哪像現在這么陣仗大!學校統一安排大巴車,一車車把我們拉到考點,路上還能和同學互相打氣。考完直接回學校宿舍休息,食堂師傅專門準備營養餐,兩天時間都在學校‘全封閉’,家長基本不操心。”
西安湖濱學校高考考點
最難忘的是填報志愿,“那會兒不像現在查資料這么方便,大家抱著一本《報考指南》,和老師、同學反復商量,自己研究學校和專業,最后一筆一畫填在志愿表上。現在想想,雖然條件沒這么好,但那種純粹為夢想拼搏的勁兒,真的很懷念。”
70后田師傅是長安藍天救援隊的一員,當天,他和隊友們一起在考點外值守。“我是1997年參加高考的,當年就是自己騎著自行車直接從家去的學校考點。當年心態輕松,與如今家長陪考的緊張氛圍截然不同。”記者了解到,田師傅的兒子明年就要參加高考了,當問及明年會不會陪著孩子一起應考,他擺擺手笑著說:“這事她媽媽去就行了,我也和今年一樣,繼續服務考生。”
高考服務點,社區工作人員為考生和送考家長送水
考點外,身著紅馬甲的00后社區工作人員小劉正忙著為家長遞上礦泉水。望著陸續進入考場的考生,她不禁感慨:“六年前我也是這樣攥著準考證,緊張得手心冒汗的考生。”說起2019年參加高考那年,她仍歷歷在目,“那兩天其實過程挺坎坷的,第一天考完找不到身份證了,第二天中午吃完飯不舒服給吐了。但沒想到,最后還超常發揮,總分比平時模考高了幾十分呢!”
2023年大學畢業后,小劉進入長安區郭杜街道香溪路社區工作,連續兩年和社區工作人員們一起參與中高考保障工作。“從‘被守護者’到‘服務者’,身份變了,心態也完全不一樣。”小劉笑著說,以前是被守護的人,現在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大家提供便利,這也是自己的責任與成長。“原來換個角度參與高考,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熱血與希望。”
從遺憾到如愿 感恩高考改變命運
8日下午,在西安市育才中學考點外,許多家長在樹蔭下默默等候。聊天中,一些家長談到了自己當年的高考經歷,其中,陳女士的故事讓人感慨而動容。
6月8日考試結束后,西安市育才中學考點,考生們走出考場(記者 郝鐘毓 攝)
“我是陪閨蜜來送考的,她兒子從小就很有志向,想成為一名軍人,這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自己,也是目標堅定、不怕挫折。”陳女士告訴記者,小時候,她生長在灞橋區狄寨原的一個村子。2000年參加高考時,由于思想政治學科考得較差,最終成績離本科線差了幾分,離她的目標學校和專業更是有較大差距。
“我想復讀,父母很支持,但復讀學費需要3500元。當時家里經濟困難,父母就找親戚、鄰居借,最終湊齊了錢。”陳女士說著,眼眶紅了,“2000年高考時,考點離家近,我是騎自行車去的。2001年高考時,考點比較遠,天氣又很熱,我爸為了不讓我受罪,平生第一次打了車。”
最終,陳女士如愿以償,成功考入西北大學新聞系。“我經歷了高考改革。”陳女士說,那個年代,高考是在7月份。2000年時,高考時間是3天,歷史、地理和思想政治作為文科的3門學科,是分開考試的。到了2001年,這3門課合在一起叫作“文綜”,是在同一份卷子、同一個時間段考的,高考時間縮短成兩天。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成績叫作標準分,是原始分換算后的分數,總分900分。我復讀那年考了690分,比前一年進步了100多分。”陳女士說,查詢成績是電話查詢,不像現在網絡查詢這么方便。
“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陳女士說,畢業后她進入一家大型企業從事宣傳工作,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父母的日子也不再拮據,心情和身體都好了許多。
陳女士想對莘莘學子說,“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知識能賦予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智慧和自信。希望學生們好好學習,讓自己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從考生到“送考人” 最好的答案叫傳承
8日下午,英語科目考試即將啟幕,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級中學考點外,唐南中學高三(3)班班主任米葉鵬望著最后一名本校考生步入考場,緊繃的神經才稍許放松。
考前,米葉鵬為考生作最后的叮囑(記者 程靜 攝)
站在考點警戒線外,看著學生們奔赴考場的背影,他的思緒飄回自己高考那年的夏天。“當年考前那一天,我們仍然在學校照常上課復習,考試那兩天學校統一派大巴接送考生往返考點與學校,家長不參與,全程老師陪伴。”
當年有個小插曲讓米葉鵬至今印象深刻,“在赴考前,有個同學買了一瓶綠茶,打開后,瓶蓋上寫著‘再來一瓶’,兌獎后打開又是‘再來一瓶’,就這樣一直反復中獎,最終全班同學人手一瓶,為緊張的赴考路增添了輕松氛圍。”
如今身為物理老師兼班主任,米葉鵬的公文包揣著全班 40多名學生的準考證,清晨六點半,他就從家奔赴考場。“身份變了,考場外的緊張期待沒變,也懂得了當年老師眼神里的情緒——是目送的牽掛,更是傳承的驕傲。”米葉鵬笑著說。
在西安市高新第二初級中學,唐南中學教師“送考團”(受訪者提供)
米葉鵬身旁,從教30余年、送考一屆又一屆畢業生的校長丁劍平,也在給師生鼓勁。回憶1990年自己高考,她感慨:“那時在本校考試、無須面對陌生環境,整體壓力較小,家長關注也相對有限,送考遠沒現在普遍。”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一站,卻不是終點,是送雛鳥飛向廣闊天地的起點。”丁劍平希望孩子們輕裝上陣,明白未來還有更多“大考”,需逐步學會獨立前行。她坦言,家長、老師的陪伴,更多是“能為孩子做的最后一次集體守護”,期望孩子們珍惜這份陪伴,也能在未來獨自面對人生道路時,保持從容與勇氣。
文/首席記者 程靜 記者 王燕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