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印
6月5日,芒種。13時許,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
在寶雞市鳳翔區范家寨鎮雙冢村,46歲的劉海峰頭戴草帽,緊緊盯著眼前的麥地,不時通過手中的對講機發出指令。在他面前的麥地里,3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脫粒、清選……精心呵護大半年的成片小麥,終于迎來收獲。
劉海峰是陜西匯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也是鳳翔區種植規模最大的小麥種植戶。當前,他種植的1.6萬畝小麥進入集中收獲期。他從各地調集了10臺最先進的大型聯合收割機投入搶收大戰。
“收割機有5米寬的割臺,每小時收割面積能達到100畝。”劉海峰說,從已經收獲的面積和產量估算,今年的麥田“保衛戰”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
如今的戰果,來之不易。
今年開春以來,全省普遍少雨,小麥在生長關鍵期先后遭遇了干旱和干熱風的侵襲。面對不利的氣候條件,僅在雙冢村,劉海峰就先后調用了15臺噴灌機對麥田進行補水灌溉,并適時開展“一噴三防”,盡量保收減損。
劉海峰介紹,收割小麥的同時,他還給每個地塊配備了3臺氣吸式精量播種機。“10臺收割機全部投用后,5天左右就能完成1.6萬畝小麥收割任務。我們同步進行玉米播種,搶抓時間‘以秋補夏’。”劉海峰說。
鳳翔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劉亞林告訴記者,匯峰農業公司是全區大力推進機收減損、打好麥田“保衛戰”的代表。
為保障“三夏”生產順利進行,鳳翔區農業、氣象、電力、應急等部門提前行動,出臺矮稀小麥機收技術指導意見,成立專業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收割,在搶抓夏收的基礎上,壓茬推進夏播夏種,全面做好夏季田管,確保糧食作物應收盡收、應播盡播。
在位于鳳翔區橫水鎮齊家村的廣林種植家庭農場,28歲的“新農人”齊璐在檢查收割機的參數設置。
2020年,在外工作多年的齊璐回家接手家庭農場,把無人機飛防等新理念帶到這片土地。
“根據小麥長勢,我們適當調整收割機割臺、撥禾輪等關鍵部位高度,確保機收效率。”齊璐說,農場種植的2800畝小麥即將收獲,他準備用兩天的時間全部收割,并及時種上玉米。
為減輕旱情影響,齊璐專門調用5臺噴灌機,對麥田進行了3次補水灌溉。
“目前,化肥、種子、播種機已經到位,周末的雨一過就收小麥、種玉米。”齊璐信心滿滿。
鳳翔區持續優化交通保暢、農資調配等工作,確保“三夏”生產扎實推進。“我們協調1700余臺大中型聯合收割機,并在主要路口設立跨區服務接待站和維修網點,全方位做好農機手接待、機具調度、作業指引、維修配件供應等服務。目前,31臺糧食烘干塔已全部準備就緒,日烘干量可達7000噸,全力保障全區63萬畝小麥收獲。”劉亞林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