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記者獲悉: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從全國法院2024年審結的環境資源審判案件中,遴選出5件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能集中反映環境資源審判新發展新舉措的典型案例。西安鐵路運輸法院審理的“某檢測公司、石某濤等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入選。
本案系人民法院依法懲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行為的典型案例。西安鐵路運輸法院審理認為,該公司出具大量虛假監測報告的行為,損害了環境監測工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擾亂了環境監測市場及政府主管機關的正常管理秩序,且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持續時間長、涉及地域和行業廣泛,屬于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情節嚴重的情形。最終,依法判決某檢測公司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判處罰金20萬元;石某濤等主管人員亦構成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分別判處9個月至1年2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禁止涉案人員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3年內從事環境監測及相關職業。同時,西安鐵路運輸法院結合案件審理中發現的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經營亂象,向相關行政主管機關發出了司法建議,助力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環境監測數據是生態環境決策、管理和執法的重要依據。嚴厲打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對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具有重要意義。”西安鐵路運輸法院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該案彰顯了司法機關嚴厲打擊環境監測數據造假行為的堅定決心,對其他環境監測機構和相關從業人員起到了強有力的警示作用,有助于提升整個行業的自律意識和誠信水平。
本報訊 (記者 張英)6月6日,記者從陜西省人民檢察院西安鐵路運輸分院獲悉:最高人民檢察院于世界環境日當天發布了一批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公益訴訟起訴典型案例,其中,陜西鐵檢分院訴陜西某旅行社破壞生態民事公益訴訟案入選,是陜西唯一入選案例。
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向陜西省人民檢察院交辦非法穿越秦嶺核心保護區案件線索。陜西鐵檢分院按照上級要求立案后,對某旅行社在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活動信息、微信活動群聊天記錄及照片等電子證據進行固定,調取報名小程序繳費退費、參與者旅意險保單等數據5525條,對數據要素提取后逐條分析梳理,查明其全年活動成行155次、參與人數3808人,收取報名費670632元,以及穿越中破壞秦嶺核心保護區高山植被、生火做飯等損害生態環境的事實。
4月17日,經陜西鐵檢分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西安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在寧陜縣蒿溝村公開開庭審理,判令該旅行社立即停止組織進入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秦嶺核心保護區開展穿越、登山活動,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1.5萬元,并在省級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該案的公開判決對整治組織非法穿越行為具有示范意義。截至目前,陜西跨行政區劃檢察機關針對非法穿越秦嶺核心保護區行為已立案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15件、民事公益訴訟9件;向西安市3個區縣林業、文旅等部門制發公益訴訟檢察建議5件,移送線索2件。”陜西鐵檢分院副檢察長王文賓說。(群眾新聞記者 陶玉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