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關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院(以下簡稱“航天四院”)首條發動機自動化試驗線是什么樣的呢?日前,記者走進航天四院401所標準發動機自動化試驗工房現場,看到一幅具有濃濃科技感的畫面——
只見操作人員輕按確認鍵,保溫后的發動機被自動輸送到工位進行點火器和傳感器安裝,隨后由機械手抓取進入試驗臺,然后防爆門關閉,點火倒計時開始……整個現場除了測控間,空無一人。
在當前任務形勢下,“全流程安全、快節奏試驗、高可靠質量”成為迫切需求。航天四院“十四五”智能工藝課題——標準發動機自動化試驗線項目,成了一項蟄伏三年、蛻變新生的改革項目。
該試驗線由7個自動化工位組成,可實現自動入庫儲存、搬運輸送、安裝點火器和傳感器、點火試驗及殼體回收等全流程自動化功能。“現在現場只需要不到一半的人,單日試驗量卻預計可提升10%-30%。”試驗線項目負責人張榮介紹,“我們實現了人工參與程度和勞動強度的‘雙下降’,讓風險不再‘面對面’。”
在沒有任何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改變試驗模式談何容易?怎么保障安全狀態下的自動化?
在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整條試驗線最多可同時存在4臺發動機。要想在高效率的同時不發生“交通堵塞”,團隊必須對異常處理機制的調試與驗證做到胸有成竹。“我們設置了4個暫停點,反復驗證了16種異常情況下試驗線上的‘通車狀態’,確保系統滿足要求。”負責硬件設備和系統的蘇昊然介紹。
此外,這條線上還安裝了幾百個檢測傳感器,預設了200多條異常警示信息,一旦發生故障,將自動進入保護暫停模式。
“各系統檢查零點。”“1號正常。2號正常……”這些試驗現場再熟悉不過的口令即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可自動檢查、判讀傳感器連接狀態的“智慧模式”。
據了解,在總控、中控和點火控制系統的基礎上,團隊開發了傳感器校準、測試處理等管理系統,并打破信息“孤島”,將全流程系統組網成信息可交互、執行可控制的智慧管控系統。
與此同時,團隊還為系統量身定制了一些信息化特色功能。比如,發動機掃碼錄入解決了人工錄入信息的誤差和耗時。發動機合格證信息上傳匹配功能和報告自動生成功能省去了大量重復的勞動……張榮邊操作系統,邊介紹:“立項時定下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設目標已基本實現,效果初顯”。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