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謝昊天)7月17日,漢中市“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努力建設生態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在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漢中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工作亮點和發展成效。
今年以來,漢中市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持續改善,全市優良水體占比100%,漢江、嘉陵江出境水質保持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截至7月15日,市中心城區優良天數164天,排全省第三。生態示范創建數全省第一。
據漢中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鑫介紹,目前已完成漢江、嘉陵江37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實施63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提升至50.8%;完成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和99個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新批準設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3個,9個縣(區)形成“一用一備”安全供水格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漢江(漢中段)獲批全國幸福河湖,有力保障“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完成22宗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并落實分級分類管理,6個地下水國控點位水質全部達標;為28個規劃和154個項目出具對照分析意見,審批建設項目環評264個,涉及總投資143億元;全面落實固定污染源“一證式”管理,推進留壩縣、西鄉縣低碳近零碳試點建設,全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19%。
漢中市堅持“林(山)長制”抓手,全面“擴綠”、鐵腕“護綠”、多維“興綠”,林業生態建設和資源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林草濕生態系統質量顯著提升,漢中生態城市綠色屏障更加牢固。
據漢中市林業局副局長王健榮介紹,2023年以來,全市實施營造林95.98萬畝、帶動“四旁”義務植樹1994.76萬株,全市24325株古樹落實掛牌分級保護、數字檔案管理、專人日常養護;留壩縣石窯壩古銀杏入選全國最美古樹,西鄉縣蔣家壩黑殼楠古樹群入選全國最美古樹群;構建四級林(山)長和生態護林員網格化管理體系,創新“三單兩函”運行機制及“林長+檢察長+法院院長+警長”協作機制,設立9家秦嶺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站;全市朱鹮、羚牛、秦嶺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實現恢復性增長;市域內朱鹮種群數量擴大到7000多只;紅嘴鷗、大天鵝等野生鳥類連續多年在漢中越冬;秦嶺石蝴蝶保護與野外回歸研究、佛坪縣大熊貓保護入選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秀案例。
據漢中市水利局副局長周冰冰介紹,兩年來,全市水利部門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統籌推進,全年水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優良,優良水體占比100%,漢江、嘉陵江出境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漢江漢中段入選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在建設天漢濕地公園過程中,堅持柔性治水,在尊重自然,保留漢江原始岸線的同時,依托天然江灘修復生態島嶼,保護原生態動植物種群,構建起綠柳拂堤、河湖相通的濕地系統復合生態鏈,充分利用原始生態地貌特征,順應行洪特性,減少人工雕砌,通過棧道把島嶼、河流、岸景有機串聯,形成水島相間、水域貫通的濱水景觀,達到人水和諧、渾然一體的治理效果;在保留漢江原始岸線,保護原生態動植物種群的基礎上,新增綠地24000平方米,補栽銀穗芒、水生美人蕉等植物8500平方米;先后在園區內新增3座風雨亭、30套座椅、130余盞各類照明燈具、270平方米防雨棚,引入40輛智能景區觀光車,進一步改善市民群眾休閑觀光環境完善便民服務設施。
如今,天漢濕地公園內已形成約6平方公里水面,南北兩岸建成高標準防洪堤防20公里。公園包括休閑步道16公里、景觀棧道6.2公里、生態濕地132萬平方米以及大型廣場7處。145.6萬平方米綠地如毯鋪開,219座生態島嶼星羅棋布,314種植物、90余種鳥類、30多種魚類在此棲息,這幅生機盎然的畫卷,是生態修復的生動答卷。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