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森(1911年—1942年),原名趙寶森,又名趙寒,陜西蒲城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七七事變后,剛從延安紅大(抗大前身)畢業的包森,前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獨立一師隨軍挺進平西,任鄧華部第三十三大隊總支部書記。
1938年6月,包森率40多人在興隆縣長城沿線、灑河川一帶與日軍周旋,掩護第四縱隊行動。包森扎根群眾,采用小股分散的戰術打擊敵人。他曾讓戰士喬裝成農民,潛入佛爺來據點,殲滅日偽軍80多人。隨后,又在佛爺來附近設伏,再次痛擊來犯之敵,擊斃或俘虜近百人,繳獲大量槍炮子彈。兩個月時間里,部隊發展到200余人,開辟了興隆東南、遵化東北一帶的抗日游擊區,有力支援和配合了冀東大暴動。
冀東大暴動失敗后,1939年清明節前后,日軍展開春季大掃蕩,形勢急轉直下。包森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走村串戶尋找戰機。日軍派天皇表弟、憲兵大佐赤本坐鎮遵化,企圖捉拿包森。包森將計就計,利用“被俘”的王振西,成功生擒赤本。這一行動震驚日本朝野,包森威名遠揚。日軍為救赤本,對遵化縣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掃蕩,妄圖一舉消滅包森和他的游擊隊。包森則發動群眾反掃蕩,率27名隊員(人稱28宿)巧妙消滅了敵人一支警備隊,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1938年7月至1940年初,包森率部歷經數十次戰斗,以奇襲、奔襲、強攻、伏擊等戰術殲滅日偽軍數百人,繳獲槍支數百支,使部隊和游擊區不斷擴大,戰績在全冀東游擊隊中極為出色。
1940年初,他被任命為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前往盤山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盤山地區是冀東和平西、平北往來的必經之地,被日偽軍3000余人武裝封鎖。包森率200多人西行,突破重圍,于2月到達盤山。到達盤山后,他收容整頓游擊隊,清剿土匪,處決惡霸,成立八路軍政治處,建立隨營學校,開辦軍政訓練班,穩定了軍民的抗日情緒,打開了抗戰新局面。隨后,他壯大力量,組建起軍分區主力第十三團,包森兼任團長。從此盤山成了一個“肉磨子”,使大批日偽軍有去無回。
1941年,日軍在盤山周圍建立起許多據點。包森決心拔除這些“鐵釘子”。4月下旬的一天,經過6個多小時的激戰,他指揮部隊拔掉了薊縣縣城通往邦均鎮公路上的一個日軍據點。后來,又先后拔下雙城子、蔡名莊等據點,一度把戰場拉到敵戰區平原地帶,讓敵人倉皇無措,吃虧不少。
1941年秋,日軍進一步推行“以華治華”方針,偽治安軍代替日軍控制占領區。冀東軍分區決定開展打擊偽治安軍的行動。11月14日,包森和軍分區其他領導率十二、十三團各一部設伏于遵化縣城四十里鋪一帶。次日,擊斃或俘虜前來遵化掃蕩的偽治安軍第六團300余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接著,包森又派特務連連長賈子華化裝奇襲雙城子據點,拔掉了敵人設在長城線上的“釘子”。
1942年初,包森率部連續殲滅劉備寨偽治安軍第十團兩個營,隨后又消滅了該團余部。為了更大規模地殲滅偽治安軍,1月中旬,他集中兵力在燕山口設伏,殲敵一個團,擊潰一個團,擊斃或俘虜敵中校團級軍官以下千余名,繳獲各種輕重武器及軍用物資。此戰成為以少勝多的典型范例,更是包森軍事指揮藝術最為精彩的展現。接著,包森又在龍虎峪以西的賈莊子殲滅日軍中佐大隊70余人,再次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在冀東抗日斗爭異常殘酷的環境中,包森率部經常和人民群眾一起行動,與群眾同甘共苦、命運相依,建立起血肉相連的軍民關系。人民群眾視他為恩人,也曾多次舍命掩護他和游擊隊員脫險。
包森經常在戰士面前講:“戰場可能會奪取我們的生命,但永遠奪不去我們的精神。這精神,就是不怕死的精神,民族解放的精神,誓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的精神。”
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十三團一營一部和特務連行至野戶山,與掃蕩的日寇田中大隊及偽滿洲隊遭遇。他果斷指揮,先敵開火,挫傷敵人銳氣。敵人勢眾,一次次反撲。包森不顧個人安危,冒著戰火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情,不料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他用手捂住傷口,堅持部署完戰斗后才永遠閉上了雙眼,犧牲時年僅31歲。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