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士軍在察看玉米生長情況
□記者 陳雪
去年4月,在村民大力支持下,拓士軍再次成為黃龍縣三岔鎮孟家山村村支部書記。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擔任村干部了。
村民為何如此信任拓士軍?這還得從30多年前說起。
拓士軍10歲時,父母就都去世了,由于年幼生活無法自理,他只好投靠親戚。上學后,由于成績優異、文采斐然,他受到了老師的青睞,被推薦當上了民辦教師。拓士軍說,那時,已獨立生活的他,全部家當就是“一箱子書、一卷破鋪蓋”。
1991年,拓士軍回到家鄉。棄文從農卻沒有地,這讓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們三岔是產糧區,一般農作物都可以得到好收成。”就這樣,拓士軍承包了120多畝二荒地,復墾種植,詳細記錄投入、產出,他沒事就琢磨務農經濟賬。
拓士軍發現,相比之下,種植玉米經濟效益十分可觀。于是,他又在富縣承包了土地,大規模、專業化從事玉米種植。
“長抓林果短抓牧,當年見效種玉米”。2000年,拓士軍當選村支部書記后,就開始給村民宣傳發展產業新思路。村民們見拓士軍日子過得殷實,就紛紛找他學習大面積種植玉米技術。
拓士軍有個夢想:“要讓山區農民種植的玉米走出家門,擠進市場,讓玉米變成農民朋友脫貧致富的金豆豆。”
為了讓大伙兒的玉米升值,使玉米成為當地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拓士軍開始思考,怎樣提高玉米單產、提升品質,怎樣打通外運渠道,打開銷售市場。
2011年,拓士軍遠赴甘肅考察地膜玉米種植技術,大膽試種并獲得成功。從2008年到2015年,他堅持每年種植玉米1400畝,此舉極大推動了延安南部地區及全市玉米種植業發展。
在大伙兒心目中,拓士軍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新型高級職業農民。這些年,拓士軍跑得最勤的就是農業科研院所,了解新農藥、新品種,并大膽使用推廣。
在當地,拓士軍是第一個使用推廣玉米單粒播種機、第一個使用推廣撒肥機的人,并輻射影響到周邊的宜川、洛川、富縣、黃陵、甘泉等地,使2萬多農戶受益。每當人們談起玉米方面的事,就自然而然會提起黃龍人的玉米種植技術,會提起開拓者拓士軍。
為創建外銷網絡,拓士軍牽頭成立了黃龍縣三農玉米專業合作社,發展了56家社員。他先后多次去戶縣、興平、眉縣、吳中等地的玉米加工企業,與廠家反復磋商,找銷路,簽協議。受他的影響,這些年當地涌現出了不少玉米銷售大戶。
2013年,拓士軍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
盡管只上了六年半學,盡管腿腳不靈便、視力不清晰,拓士軍仍通過自學,取得了高級職業農民、農技推廣員等技術職稱。在村民眼中,這個個頭不足1米6的陜北漢子,是個值得大家的尊重和信任的人。
2018年,面對全村900多口父老鄉親的熱切期盼,拓士軍帶頭先后流轉了3200多畝土地,使“陜果”“海升”兩大果業集團在孟家山村落地生根,帶動了村里蘋果產業的快速發展。
這一年,全村共栽植矮化蘋果400余畝,蘋果間伐260畝。拓士軍還積極協調多方關系,為村里新修5公里水泥路,平整800余畝土地,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
“現在我的身體情況不是很好。”拓士軍說,現在他正在籌備滴水灌溉工程、引進無刺花椒。他最盼望實現的目標,就是讓村里群眾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家家戶戶日子越過越紅火。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