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們參觀趙家峁村村史展覽館
5天時間,從榆陽到神木,從佳縣到米脂,陜西省第二批“百優作家”代表走進了榆林多個示范鄉村,深入了解新農村建設,感受美麗鄉村的發展變遷,了解從貧困村到示范鄉村的過程,作家們感慨”真的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得到最鮮活的創作素材”。7月27日—31日,“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采訪調研暨陜西省第二期“百優計劃”作家走進榆林活動舉行,作家們感慨:“一個村就是一道風景,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自覺擔負使命 書寫山鄉巨變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文學陜軍”品牌,加強陜西中青年文學人才隊伍建設,省作協從2021年9月開始,實施第二期“百優計劃”,力爭通過新一輪的五年扶持,形成優秀文學人才脫穎而出、拔尖人才不斷涌現、各類人才共同進步的生動局面。經過多方考量,馬慧聰、王琪、李東等49名有較強創作實力、較大創作潛力、較好創作規劃的優秀中青年作家入選第二期“百優計劃”。第二期“百優計劃”作家高級研修班培訓分為兩個階段,從7月14日至27日為培訓階段,7月27日至7月31日,第二期“百優計劃”入選作家赴榆林采風調研。
采訪調研活動啟動當日,省作協黨組成員李鎖成就寄語“百優計劃”入選作家,希望通過此次采訪調研活動,能夠幫助他們了解“三農”,熟悉鄉村,更好地扎根山鄉大地、投身山鄉巨變的書寫,以文學力量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昂揚斗志與堅定信念。自覺擔負起這個時代的記錄者、描述者和謳歌者,格物致用,見微知著,挖掘積累具有文學價值的創作素材,創作出有時代溫度、刻度、熱度的精品力作。帶著這種使命,“百優計劃”作家們踏上了此次采風調研之旅,記者也和他們一起,見證了美麗鄉村的發展變遷。
旅游示范鄉村 好似塞上江南
在很多人的固定印象里,陜北高原黃沙漫天,然而真正行走在陜北大地上,卻滿眼綠色。雖然有的地方還有沙漠土壤,但植被覆蓋完成。云淡天高,藍天下日照強烈,不過氣溫不高,“好似塞上江南”是記者最深的感觸。
榆林東南趙家峁村是此次活動的重要一站,趙家峁村2013年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但2017年已實現整村脫貧。作家們到來時,這里儼然是當地旅游休閑的重要目的地了。優美的窯洞景觀,池塘里的荷花開得正艷,站在山頂上,整個村莊景色盡收眼底,玻璃棧道、彩虹滑道、高空滑索、水上游樂、森林穿越、小吃街區、民俗客棧,還有集中連片的美麗新農居,從貧困村到鄉村旅游示范村,這里的變化之大,令人咋舌。年輕的村委會主任頗為驕傲地說:“我們這里已經從農區變成了景區、田園變成了公園、農房變成了客房、農產品變成了商品。2021年,全村旅游年收入突破1300萬元,還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如果說趙家峁村是從貧困村變身旅游示范村的代表,那么在佳縣的赤牛坬村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代表。這個只有三百多戶千余人的小村莊,在抖音平臺上卻是個“網紅打卡地”。盛夏時節,走進赤牛坬,錯落有致的窯洞、風格各異的標語、磨盤堆積的景觀、嬌艷欲滴的花朵……村在畫中,畫在村里,一幅充滿生機的美麗鄉村新畫卷展現在眼前。“風貌改造,我們村里出了很大的力,各家各戶都搞得很好,我們的窯洞外觀進行了統一的粉刷,很有特色,環境衛生也搞得好,提升了居住環境的美觀度。”這是村上一個網名為“陜北二丫頭”的村民劉秋利的評價,她說自己當年嫁到這個村時,路都不通,結婚當天和老公先是騎著摩托車,又步行了10里路才到家。現在路修通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孩子如今也住校了,她從城里返鄉,開始接觸抖音,就拍點村里的日常生活,一不小心,成了擁有兩萬多粉絲的“網紅”,她打算再提升一下自己,年底開始直播帶貨,就賣村上特產的小米、棗糕、黃米饃饃……為周邊村民的共同富裕出點力。
值得一提的是,赤牛坬村還建成了農耕文化博物館,聚焦陜北民俗文化,展現了15萬件和當地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從上個世紀用的小油燈到后來的汽燈,從村民用的柜子到打水用的水桶,從老舊的黑白電視機到后來的大彩電,這里還原了陜北高原上人民的生活,也給赤牛坬帶來了旅游發展契機。村主任說:“我們現在是農耕博物館,未來將發展為農耕博物村。”在這里,作家們還看到了一場原汁原味的演出,村民自編自導自演鄉村原生態實景劇目《高高山上一頭牛》,將形式活潑的傳統大秧歌、扭彩碗、吃棗糕、轉九曲、拍花轎、搬水船、踢場子等幾近失傳的文藝曲目及獨具陜北特色的過大年等民俗活動進行常態化演出,演出雖然質樸,但別有意趣,深受游客歡迎。
幾代人共同努力 打造綠水青山
此次“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采訪調研暨陜西省第二期“百優計劃”作家走進榆林活動由省作協副主席吳克敬、冷夢及陜西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韓霽虹帶隊。冷夢的報告文學作品《高西溝調查——中國新農村啟示錄》曾引發很大反響,此次活動再度來到高西溝,她也十分激動。高西溝村位于米脂縣,從上世紀50年代起,幾代人共同努力下,堅持推進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共建成淤地壩126座、水庫2座、高產農田777畝、林地3300畝,實現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溝、不向黃河輸送泥沙”,把一個地表破碎、土地貧瘠的禿山溝治理成山清水秀、旱澇保收的“陜北小江南”。站在山頂,看著高西溝的青山綠水,聽著老村主任講述著他們種樹的故事,很多作家感慨,植樹已成為他們的使命。冷夢說她此行感受非常深刻,特別是重回高西溝,這個她熟悉了解并愛著的地方,“村里幾代人從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初,用整整半個世紀的時間,在水土嚴重流失、自然環境極其惡化的陜北黃土高原,治愈了土地的創傷。我希望更多人了解高西溝的故事,真正意識到,綠水青山對我們的意義。”
女作家楊則緯也很動情地說:“我們需要富裕的農村,需要美麗的農村。我在高校講課,有一門課程就是西部文學,這一路我看著黃土高原上的天、黃土高原上的人,看著綠起來的田野和笑起來的農民……文學作品記錄每一個時代,那些最自然、最純樸的總是永恒。”(文/圖 記者 張靜)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