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欣怡
“加強農村養老工作,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6月29日,在省政協“加強我省農村養老工作”月度協商座談會上,部分省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和專家學者就月度協商會主題建言獻策。
大家認為,加快完善農村養老政策制度體系,健全養老服務機構,提高我省農村養老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醫養結合,加強鄉村文明建設,為養老事業發展提供道德基石,才能真正讓每位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多部門合力推進農村養老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省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及服務設施8991個。全省共有92家民辦養老機構,主要面向農村老年人開展社會化養老服務。全省已建成運營農村互助幸福院7577個,寶雞、銅川、楊凌、韓城實現全覆蓋。
針對目前我省農村養老基礎薄弱與老齡化趨勢加快的矛盾突出問題,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張雷建議,應成立由政府領導擔任組長,民政部門牽頭,發改、公安、司法、財政、人社、文化、衛計、扶貧、殘聯、老齡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農村養老關愛服務領導小組,合力推進農村養老工作。同時,每個村應建立由村干部、愛心人士、志愿者組成的關愛老年人理事會,確保農村互助幸福院工作有人管,互助運營資金有保障,老年人活動有人組織,老年人困難有人幫扶。
解決“因病致貧、因殘返貧”問題
省政協委員、武警陜西省總隊醫院院長段煒說:“對醫養結合需求最迫切的人群是失能、半失能、失智、失獨及臨終關懷病人。”為此,他建議完善農村養老醫養結合機制、全面提升基層衛生機構養老服務能力,以精準扶貧為切入點,將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整合,集醫療、康復、養老等功能為一體。同時鼓勵城市大型醫院派醫生到農村養老機構服務,明確服務期限和獎勵辦法,強化對農村醫療支持,并逐步形成穩定的制度,以解決“因病致貧、因殘返貧”問題。
針對這一特定群體,省政協委員、團省委統戰部部長胡曉彤建議:“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長期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家庭難以支付的高額長期護理費用,建立長期醫療護理險勢在必行。”此外,胡曉彤還建議,探索實施彈性繳費制度,建議對經濟貧困地區酌情提高扶持力度,對貧困群體、高齡群體以及殘疾人采取非繳費型養老補貼方式。
農村養老服務和規范可先行試點
省人大代表、省民進秘書長高爭麗認為,目前我省農村養老存在養老服務項目單一、普及利用率低等問題。為此,他建議地方政府應盡快出臺因地制宜的農村養老服務和規范,先行試點,積極開拓和落實農村群眾養老活動最為迫切的需求,形成地方政策體系和服務特色。同時大膽探索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養老,為更多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工作崗位。
鳳翔縣政協副主席柳永利說,雖然政府給予了農村幸福院一次性建設補助,但實際投資要遠大于補助資金,大部分的農村幸福院基礎設施存在先天不足。柳永利建議省上出臺社會資本資助農村幸福院建設的優惠政策,鼓勵各行各業對農村幸福院建設給予資助;建議從福彩公益金中為每所幸福院每年列支1萬元,用于彌補建設經費不足。
大力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
百善孝為先。省政協委員、渭南市政協副主席劉巧蓮說,如何圍繞居家養老模式,進一步滿足農村老人精神需求,使孤寂變為慰藉,讓“孤獨的守望者”變為“快樂的老頑童”,政府除了在硬件提升上下功夫外,更應在弘揚孝道文化上出重拳。
劉巧蓮建議,要發揮村委會、基層老年協會作用,加強民風民俗建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促使村民自覺自愿地把尊老敬老、事老養老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將法定贍養義務和德孝理念納入村規民約,大力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
陜西助老匯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主任鄧學藝在發言中說:“農村經濟條件薄弱,農村老人的子女多半為了生計選擇在外打工。”為此他建議,建立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組織和體系,為留守農村弱勢老人提供醫療支持,并依托社區力量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活動,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