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
2018年8月3日,我省首次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秦嶺整治保護為重中之重打好青山保衛戰,要堅持鐵腕治霾、科學治霾、協同治霾打好藍天保衛戰,要通過構建“河長制”“湖長制”嚴密責任體系打好碧水保衛戰,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打好凈土保衛戰,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在我省進一步深入實施,通過督察、反饋、移交、整改,先后解決突出環境問題400余件,解決群眾身邊環境問題7000余件。2018年11月,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來陜期間,我們積極配合保障,扎實做好邊督邊改工作。累計接到中央督察組轉交我省信訪問題1711件,已全部辦結并向社會公開。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編制“三線一單”。初步劃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為5.0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4.43%。
二、青山保衛戰強勢啟動
編制《青山保衛戰專項行動方案》《秦嶺污染防治專項規劃》,推動青山保衛戰,加強秦嶺、橋山等山體保護,率先在秦嶺北麓4市16個縣(區)開展生態紅線勘界定標試點工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嚴格環境影響評價準入的通知》,嚴把秦嶺區域建設項目環境準入關口。2018年4月,啟動“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扎實排查全省61個自然保護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將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納入省委環保督察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督查內容予以推進,其間共排查出問題237個,整改完成210個。同時,重點推進自然保護區勘界立標工作,目前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完成勘界,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已基本完成勘界工作。全省46個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礦業權全部退出。我省第一部自然保護區法規——《安康市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2018年9月1日起施行,填補了我省自然保護區“一區一法”的空白。
三、鐵腕治霾取得顯著進展
2018年2月,在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包含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楊凌示范區、西咸新區和韓城在內的汾渭平原首次納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從8月20日起,生態環境部重點圍繞工業企業、“散亂污”、燃煤鍋爐等問題,對汾渭平原開展藍天保衛戰強化督查。9月29日,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部署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汾渭平原各市合力應對重污染天氣,不斷完善協作機制,強化區域應急響應聯動,大氣污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強。我省發布《陜西省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修訂版)》,提出10個方面共54條舉措,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年,全省國考10個設區市PM2.5濃度均值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優于國考指標;優良天數平均254.8天,同比增加4.6天;重污染天數平均13.7天,同比減少3.7天。
四、碧水保衛戰圓滿完成階段性任務
按照“一河一策”“一斷面一案”總體要求,對逐條河流、逐個國考斷面存在的問題開展調研分析,編制并實施銅川市石川河岔口斷面等11個斷面限期達標方案。組織實施《陜西省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意見(2010—2020)》,開展縣級及以上地表水型水源地專項執法檢查和880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工作。開展了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專項督查整治,針對11月16日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回頭看”典型案例,督導西安市政府對全市黑臭水體開展全面排查和整治。配合住建、水利等部門,開展水污染防治系列專項行動,重拳整治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及入河排污口。全省50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0%,提前兩年超額完成我省“水十條”目標任務;劣Ⅴ類斷面比例為2%,高于國家目標4個百分點。渭河干流水質明顯好轉,出境斷面年均水質提高到Ⅲ類,為近20年來最好水平。漢丹江水質持續保持為優,確保了南水北調中線水質安全。
五、凈土保衛戰取得積極成效
健全和完善了土壤污染防治體系。積極開展全省農用地土壤詳查,土壤樣品采集、樣品制備、樣品流轉、分析測試及數據上報工作提前完成,工作進度居于全國第一方陣,被確定為全國首批8個試點省份之一,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成果集成工作。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采集工作穩步推進,工作進度處全國前列。初步建立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疑似污染地塊名錄。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全省30個產(油)糧大縣已完成土壤環境保護方案,協調農業部門開展全省假劣農藥集中處置行動,集中收集處置假劣農藥51.62噸。土壤污染源監管和風險管控工作全面加強,污染治理和修復工作穩步推進,已建立和儲備項目66個,納入中央項目儲備庫25個。完成56個縣1198個建制村環境整治,超額完成國家確定的900個村的任務。
六、污染源管理工作邁入全國先進行列
在全國率先完成污染源普查入戶調查工作,累計調查五大類源67245家,其中工業源(除工業園區)27100家、集中式污染處理設施1820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8467家、生活源26458家、移動源3336家,數據專網錄入工作也全部完成。充分發揮污染源自動監控在環境監管中的作用,全省考核的290家重點監控企業435個監控點,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傳輸有效率為99.10%。加快推進磷氮排放重點行業重點排污單位、涉水涉氣企業以及工業集聚區污水處理設施的總磷總氮自動監測設備的安裝聯網工作,逐步建立了全省統一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實施總氮、總磷監控企業共計298家,監控點310個,已安裝設備的監控點308個,聯網率99%。核發689家企業排污許可證,是全國6個全部完成重點行業核發工作的省份之一。30萬千瓦及以上燃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改造,超額并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任務。
七、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水平持續提升
我省是涉核大省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的核工業生產基地之一。為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我省及時頒布實施了《陜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在全國率先推行了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工作,通過近三年的標準化建設,全省輻射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得到生態環境部充分肯定,并要求在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國進行推廣。同時在全國率先組建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專業化核與輻射事故應急搶險救援隊伍,建成省級核與輻射應急調度與指揮平臺,輻射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實施了Ⅲ類及以上放射源在線監控與失控預警系統建設,對省內和外省來陜作業的高危放射源實施視頻監控、跟蹤定位、劑量監測和風險預警。2018年7月,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的核技術利用單位輻射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課題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的驗收。
八、生態環境質量安全可控
強化生態環境統一監管,全年共檢查企業5.17萬家,立案9361家,罰款金額3.3億元,曝光環境違法問題457家,掛牌督辦環境問題27家。強化重金屬污染防治,制定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方案,確定涉鎘重點排查企業。
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印發《陜西省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8—2025年)》《陜西省打好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開展2018全省重點區域“清廢”專項行動,有效遏制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行為。緊盯陜北石油開采和陜南尾礦庫等重點風險領域,強化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應急演練,健全完善應急預案和應急物資儲備。
組織開展全省放射源安全大檢查專項行動后督查工作。全省共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27起,同比下降18%,全部得到妥善處置。
九、生態環境監管體系更加完善
2018年11月14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完成組建并正式掛牌,將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工作,對于提升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平,建設美麗陜西具有劃時代、里程碑式重大意義。啟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加快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工作。印發貫徹落實深化環境監測改革的實施方案,強化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控制。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制定環境保護失信“黑名單”、環境保護誠信辦法,在西安等4市推行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試點。開展4項地方法規及規章的修訂工作,《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修訂意見已報審。與省公安廳、省檢察院建立聯勤聯動、案件移送、辦案協作和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建成涵蓋172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及132個酸雨、沙塵等監測點的空氣質量立體監測網,承擔西北地區和汾渭平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工作。
十、生態環境保護資金保障有力
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緊緊圍繞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全年省財政下達生態環保資金23.9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3.4億元,省級資金10.5億元,是歷年來最多的一年。突出基礎保障,在國控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綠盾”行動、污染源普查及土壤污染詳查等方面的資金保障力度走在全國前列。我省西安、咸陽兩市被納入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主動服務全省重大項目建設,積極協調推進東莊水庫、西延西康高鐵等項目審批,成立服務榆林重大項目工作專班,全力支持陜北能化基地項目建設。聯合省財政廳印發了《2019年省級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項目申報指南》,將我省包括秦嶺在內的重要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納入項目申報支持范圍。研究制定秦嶺區域農村環保整治投資計劃。會同省財政廳下達了2018年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向秦嶺地區傾斜。
《各界導報》 2019-01-27 第4241期 第6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