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神木市委市政府周密部署安排,以“三比對一提升”為載體,以“兩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飲水為重點,以“三排查三清零”為抓手,逐村逐戶開展中央回頭看和國家及我省成效考核反饋問題的排查工作。神木市扶貧辦副主任趙杰說:“幾年來我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我市匹配的扶貧資金約7.7億,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飲水方面等問題。一是產業方面,建成24個村級光伏發電站,每年收益432萬元,建成村集體經濟組織316個收益2.7億元。產業發展到戶的有3600多戶,獎補資金3240多萬元,二是就業方面,累計就業人數達5700多人次。工資平均年收益達1.89萬元;三是在安全飲水方面,投資2.5億元,有效地解決了我市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四是在交通方面,投資2.4億元,徹底解決了我市村組生產生活出行的問題,五是在安全住房方面,累計危房改造610戶,補助資金達1500萬元。”
劉梁峁村:產業助力多點開花
爬上距劉家溝小組近5公里的山頭上,遠遠就看見劉柱考正忙著。
和村民們給果園澆水,80歲的他精神矍鑠,體力充沛,干活的樣子一點兒不落后于年輕人,邊拉著水管大聲地感慨道,沒想到曾經的荒山,現在變成了規整的梯田,種上了花果樹。這幾天正在給果園澆水的劉柱考說:“過去這個路人走也不好走,牛拉上走更要小心了,一不小心在崖畔上掉了,現在路也修通了,水也引上山了,樹也栽上了。將來花果掛上果了,能賣錢,群眾有錢了,生活也就好過了,也就脫貧了。”放眼這漫山遍野的綠,去年栽植的部分雜果已經開花,期待今年可以首次掛果。80歲的老黨員劉柱考內心的喜悅溢于言表,他動情地說:“我是一個老兵,有60年黨齡的老黨員了,我栽樹一天還給100元的報酬,就是不給這100塊錢,也是給子孫后代造福了,這也是一個黨員應該盡的義務。”
沿著梯田盤山而上,正在整理糞土的賀啟魚迎上來,開口就說共產黨好!賀啟魚說:“政府一年給一個,給了二年引種牛,去年我又買了兩個牛,捉了4頭豬,收入十來萬,今年下來也可能收入個十來萬。共產黨現在對貧困戶幫扶的挺好,我現在過上了美滿的生活。”
53歲的賀啟魚是神木市沙峁鎮劉梁峁村賀家洼組人,早年和妻子離異,獨自一人生活,前幾年患病,生活異常困難,加之陜北地區干旱少雨,靠天吃飯,收入微薄,于2014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各項政策的落實,在沙峁鎮政府、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幫助下,賀啟魚試著養雞、養豬,剛開始數量雖少,但賀啟魚勤勞、務實,養雞雞肥,養豬豬壯,養殖質量高,到年底全部售出,當年就有了盈利,這大大的提振了他養殖的信心,政府幫助賀啟魚改善了住房條件,于2016年順利脫貧,脫貧后的賀啟魚對自己今后的發展有了新的想法。
2017年末他出欄了4頭豬,出售150多只雞,獲得較好的收益。隨著近年神木牛肉價格飆升,同年通過畜種引進補貼購買了一頭牛(政府補貼9600元),2017年底通過互助資金貸款20000元,自己出資2000元購買了四頭牛犢;2018年又通過畜種引進補貼購買了一頭小牛,開始養牛。養雞250多只,肉豬4頭。2018年底,出售了4頭肉牛、4頭豬和235只雞,賀啟魚的純收入達到5.5萬元。2019年伊始,他又投資2.6萬元,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年收入逾10萬元。是脫貧戶中的典型代表。
近幾年,賀啟魚除了種養殖外,還營務著30多墑土地,地上的飼草和收成扶持養殖,形成了種植養殖產業鏈,極大地提高了勞動力價值。他還擠時間積極參加各類產業技術培訓,努力學習防疫知識。在村里,現在也算半個養殖專家了。
賀啟魚這個曾經的貧困戶,不等不靠,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生活逐步富裕起來,日子也紅火起來,心情也舒暢了起來。
去年底郝家峁村小組的小雜糧加工廠正式開始加工雜糧,這對于和土地打交道的當地和周邊農民來說是件喜事。村民郝絞堂告訴記者,過去糧食打下賣不出去,村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也不愿意多種糧。今年,合作社提前和村民簽訂收購訂單,保障了村民的糧食銷路。郝絞堂說:“原來產下的糧食牛車拉上到很遠的地方賣還不好賣,價格也非常便宜,自從合作社開始加工上,今年已經開始訂單收購,周圍十來公里路上的,遠自太和寨、賀川賣糧農民都和我們提前定好單,這樣下來糧食也好賣了還有分紅。”正在糧食加工車間忙碌的合作社董事長郝建平高興地說:“我們這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建起來主要以小雜糧加工為主,雜糧的來源主要是劉梁峁6個小組的村民種植的。我們把玉米小米綠豆紅小豆豇豆高于市場價2、3毛錢收回來深加工,村民相當高興,也有好銷路。我們村家家有資本,戶戶有股份,人人有分紅。”
沙峁鎮劉梁峁村轄劉家溝、梁家倉、郭家岊、郝家峁、盤地峁、賀家洼6個自然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50畝。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土石山區,靠天吃飯,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業以種植傳統的谷子、玉米、豆類為主,畜牧以養羊養豬為主。十八大以來,黨的脫貧政策激發了劉梁峁村人致富的動力,人心齊泰山移,經過幾年苦干大干實干,使昔日窮山惡水的村子徹底變成了“林果草田滿山香”的富裕村。現在是組組有產業,戶戶有分紅。
駐村第一書記李剛義介紹,這幾年村里實施生態造林9500畝;打壩投入200萬元;引水上山投資194萬元;4.7公里、寬4米的上山水泥路投資390余萬元,先后整理梯田1110畝(其中810畝市扶貧辦每畝補助1690元,栽植桃、杏、富士、梨樹)建成雜果園;今年扶貧辦又安排資金350萬元,栽植1600畝接桃接杏、海紅果樹、花椒樹等10個品種;除今年以外,6個小組退耕還林項目總面積達到9500畝,其中6000畝每畝給村民補助1200元;并栽植了枸杞、桑葚等1300畝林下經濟林;實施紅棗低產園改造工程1332畝,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第一書記李剛義說:“前幾年我們主要是從水路電完善基礎設施,這幾年以后我們主要從村集體經濟方面,建立了近2000畝林下經濟林,解決了我們村民的后顧之憂,會給村民帶來很大的效益。規模化林場的建設和退耕還林不僅解決了村里土地撂荒問題,而且能給村民很大的現金補助。林業局去年給劉梁峁村設施了紅棗低產園改造,大大地提高了紅棗的產量跟質量。通過一系列的項目的設施,劉梁峁村建立了穩定的產業,為村民以后致富奠定了基礎。”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神木扶貧辦、農林等相關單位和幫扶企業先后為該村投資近4000萬元,極大地改善了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產業項目成效已初步凸顯。六個小組生產生活道路全部打通,遠眺綠蔭環繞的劉梁峁村,一幅追趕超越、致富爭先的畫卷正在窟野河西岸邊徐徐展開......
西寨村:壯大“牛”經濟 日子“牛”起來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神木企業積極參與脫貧工作,承擔社會責任。有力加快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攻堅步伐。神木市欄桿堡鎮西寨村因地理位置、人口資源和交通條件等原因,脫貧難度大。西寨村第一書記王永勝說,2018年牛圈梁養殖場建成后,在神木市創威煤礦的幫扶下,合作社引進53頭西蒙特爾種牛,為村民創收奠定基礎,說起未來養殖場的未來,駐村干部王永勝言語間自信滿滿。
欄桿堡鎮西寨村是神木市建檔立卡貧困村,耕地面積達9880畝,產業以傳統耕作和飼養牲畜為主,現在村里居住人口還不到200人,地廣人稀。如今,不便的地理條件變成了發展產業的優勢,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解決貧困戶就業等措施來實現脫貧。
“2018年三月份這個地方還是不毛之地,我們駐村工作隊利用七個月的時間,建成了規模化養殖場,開始發展養牛產業。”西寨村第一書記王永勝介紹,西寨村注冊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劃分人頭股、資金股、土地股、公益扶貧股等形式讓農民變成“股民”。王永勝說,當初我們建養殖場的時候主要是基于這么幾個思路,一是養殖西蒙特爾牛,因為這種牛適合在我們當地環境生存,這已得到了驗證,通過兩年多的飼養,牛還沒有病更沒有出現死亡。王永勝說:“思路就是通過母牛繁殖來盈利,因為牛肉的價格比較高。第二個就是養殖場周邊有大部分村民搞種植業,我們把他的麥桿麥秸收購回來喂牛,減少喂牛的成本,同時增加村民的一些收入,特別是村子里的一些老百姓貧困戶,他們是一些弱勞動能力,無法離鄉。我們就采用靈活的方法,把這些弱勞動能力和一些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讓他在養殖場打工,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順利脫貧。截止目前,養殖場現在有100頭牛,今年能盈利10余萬元以上。下一步要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喂更多的牛,盈更多的利,讓更多的老百姓受惠受益。特別是讓還沒有脫貧的貧困戶順利脫貧。”
2019年,合作社成立了西瓜種植基地,種植西瓜約90余畝,通過幫扶銷售賣出17萬斤西瓜,實現經濟收入15萬元。在駐村工作隊和企業幫扶下,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老百姓的的臉上洋溢出了久違的笑容。(范云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