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家住綏德縣張家砭鎮馬家坬村聾啞人貧困戶張王衛早早起床,步行四五分鐘來到村里的民辦企業宏德紙制品有限公司去上班,身為聾啞人的他在忙碌的車間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份價值。雖然不能言辭,但是每次看到廠長趙衛軍走過來,張王衛總會樂呵呵地和他打招呼。
廠長趙衛軍
現年43歲的趙衛軍回鄉創辦企業已經有十多個年頭了,他的紙制品加工廠里雇傭的20多名工人中,三分之一的是貧困人口。“我從小吃過苦,知道貧窮的滋味不好受,能通過一己之力帶動村里的貧困人口就近就業,也算為家鄉人民作了點貢獻。”每當有人問起趙衛軍為什么不雇傭年富力強的年輕人提高生產效率時,趙衛軍總是這樣平靜地說。
貧困戶張王衛
從20多歲步入社會開始,趙衛軍就敢想敢干,他跑過大車、開過出租車,積累了一定資本后,便回到家鄉開始自主創業。目前企業運營逐漸步入正規,每年的利潤額也在50萬左右,致富的趙衛軍時刻不忘家鄉的建設,曾出資修通了村里的通山公路和一座村內橋梁。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后,鎮上的包村領導找到了他,希望通過他的企業吸納一部分貧困勞動力。“沒問題,我廠子里正好需要人手,廠里的工作技術含量不高,人細心點,上手也快。”就這樣因殘被識別為貧困戶的張王衛便來到趙衛軍的企業務工,從事裝卸工作。張王衛勤勞、肯吃苦,在廠里一干就是三四年,月工資1100元左右,一年下來有個一萬元左右的收入,可這對于他們一家四口來說依然不寬裕,考慮到張王衛家庭的特殊情況,趙衛軍又將張王衛的母親也吸納到廠里務工,從事紙制品包裝工作,月收入2000左右。母子倆一年近3萬元的穩定務工收入,很快便使家庭實現了穩定的脫貧。
貧困戶張王衛母親
“衛軍這個人有良心,富了還惦記著家鄉人,他雇傭的工人都是貧困戶里面的脫貧困難戶。”“是啊,我家小子也想去他那里干,他說,娃年輕了,其他地方務工也能照料自己,我廠子里的位置就留給那些外出就業困難的弱勞力吧。”趙衛軍吸納幫助貧困勞動力進廠務工的舉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在他的感召下,張家砭鎮各民辦企業、種養殖合作社也加入到“企業+貧困戶”的發展模式中來,目前全鎮共有300余貧困戶通過“企業+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實現了穩定脫貧。(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周冬梅)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