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無定河與榆溪河兩條河流交匯處的橫山區黨岔鎮北莊村,水網密布,地勢平坦,河岸寬廣肥沃,從上空俯瞰,數千畝稻田如同展開的一幅壯美畫卷。曾經鹽堿化嚴重、長滿荒草的撂荒田,如今卻成了北莊村村民的致富田;曾經勞作一年,卻難得有幾分收入的北莊人,如今變身拿分紅的“股東”,過上了好日子。
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離不開北莊人牢牢把握時機,適時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魄力。
找到致富“金鑰匙”
北莊村從上世紀就開始種植水稻,是遠近聞名的水稻產區。然而,由于傳統水稻種植方式體力繁重、效率低下、投入高、收益低等原因,村民紛紛外出務工,北莊村水稻種植逐漸走向沒落,成片的水澆田變成了長滿雜草的“撂荒田”。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2016年10月,橫山區啟動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北莊村原來被鹽堿化的稻田經過改造成為了高標準農田,北莊村黨支部書記陳登業看到了改變的希望。2016年冬,橫山區委提出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補扶貧短板助力鄉村振興,黨岔鎮率先在北莊村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了打消群眾的質疑,組織北莊村黨員干部、村民代表等外出參觀改革典型、現代化水稻種植園樣板,并召開會議,向大家講見聞、談感受。最終在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下,由40戶黨員、群眾和貧困戶參與的“榆林市橫山區業雄農林牧專業合作社”成立,陳登業任理事長,村委會主任張天雄任監事長。
2017年初,合作社吸納40股,每股2.5萬元,共籌集啟動資金100萬元,成功流轉土地1000多畝。經過2017年的精心運作,秋收后,“股東”們每股分紅1萬元,分大米210斤,給村民支付打工工資44.54萬元。
鼓起共富“錢袋子”
2018年,北莊村將合作社轉變成村集體牽頭的榆林市橫山區黨岔鎮北莊村經濟合作社,每戶入一股,股金5000元,共納股東414戶(股),籌集股金207萬元。同時,橫山區財政注入扶持資金60萬元以集體入股120股的方式融入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新流轉土地1479.5畝,水稻種植面積恢復到2500畝。
村民劉鳳金說:“2017年合作社成立的時候,我對合作社沒信心,當時也就沒入股;2018年,我想國家的政策這么好,原來的撂荒地都成了高標準農田,合作社的效益又好,肯定賠不了。”
據了解,當年,經濟合作社每股分紅2000元,每畝稻田分大米50斤。2021年,北莊村畝產稻谷約700公斤,總產量約1750噸,每公斤大米按批發價5.6元計算,大米全部銷售后,可收入680余萬元。
“北莊村之所以有今天村美民富的局面,是因為通過實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流轉到村集體。通過合作社運作,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為村民解決了后顧之憂。”陳登業說。
探索推廣“新路子”
黨岔鎮在北莊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的“五加”模式,在新模式的引領下,黨岔鎮先后在全省產改現場會上交流經驗。該鎮黨委書記雷雨虹說:“‘五加’模式,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合作社,整體托管給有能力、有資質的公司進行合作,進而建立生產基地,公司根據土地入股,每年向村集體固定分紅,農戶成為掙薪金、收租金、分紅金、得財金的‘四金’農戶。”
在做好振興產業文章方面,黨岔鎮以集體經濟合作社為龍頭,打造無定河產業帶,做強水稻產業,2021年黨岔鎮被申報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以水稻種植為主導產業,重點打造“一核三區”,即農產品加工核心區、水稻標準化高效生產示范區、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區、稻田養蟹生態示范區,輻射帶動無定河沿線的11個行政村兩年內水稻種植面積恢復到3.5萬畝。同時,該鎮還建設旱作節水農業先行區,做精雜糧產業,全鎮推出高標準農田1.1萬畝,其中北莊村、韓石畔村實施了高標準農田上水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3000畝,今年將分段推進無定河沿岸剩余5個村的旱作梯田上水工程和3個山區村場窖節水灌溉工程,集中發展雜糧產業,并與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通遠公司實現產銷對接,年銷售收入達3億元,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劉勃江)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