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蔣維博)11月28日,一座斥資千萬元建成的玉米烘干塔在宜君縣棋盤鎮點火試運營,這將有效解決當地玉米脫水慢、易霉變,群眾儲存難、銷售難等瓶頸問題,切實提升宜君玉米品質質量。
圖為宜君縣棋盤鎮新建成的玉米烘干塔
玉米烘干塔投資實施者銅川市政協委員、陜西大唐種業董事長卜建軍在現場介紹說,這是他們推進宜君玉米“籽粒不落地”工程重要布局之一,未來將在宜君縣全域建設類似烘干塔3到5個,旨在推進宜君玉米高質量全產業鏈發展。
記者獲悉,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陜西大唐種業自被銅川市引入進駐以來,單在宜君玉米全產業鏈建設上就下了不少功夫,也傾注了卜建軍不少心血和汗水。
相關資料顯示,自卜建軍帶領團隊在宜君開展相關試點以來,通過良種、良機、良技融合,大力推廣適宜本地種植的早熟、脫水快密植機收新品種;推廣“5335”玉米種植模式,購置寬幅溝播機50臺;實行精量播種,購置機收籽粒玉米脫粒系列設備;開展玉米套種大豆田間實驗……
那么,為什么還要斥巨資在宜君山區建設玉米烘干塔?玉米烘干塔在宜君玉米全產業鏈建設中有哪些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問題,在卜建軍今年銅川市兩會期間提交給市政協的《關于提升宜君玉米地標保護,強力推進玉米全產業鏈發展》的提案中都能找到答案。
“宜君玉米的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但由于受傳統耕作方式影響,好產品沒有形成好商品,沒有形成好價格。”卜建軍說,這是他撰寫該提案的出發點和案由。事實上,宜君縣是玉米適生區,2015年,“宜君玉米”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卜建軍的判斷來自于深耕農業20多年的經驗積累,也來自于多次對宜君玉米產業狀況的實地調研。他告訴記者,連續兩年,他帶領團隊抽檢了宜君玉米作為飼料的商品性。“說實話,商品率不高,究其原因,還是黃曲霉素超標。”
他說,最要命的是,宜君玉米成熟期一般在農歷九、十月份,此時雨水偏多,當地村民習慣于下了雪再去采收,水分得不到蒸發。加之采收后堆放在玉米倉里,來年二三月間才去籽粒,遇冷不通風,極易產生霉變。
卜建軍同時告訴記者,提高宜君玉米品質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良種、良機、良技融合及過程控制,實現種植收獲全程機械化,他們稱之為“籽粒不落地”工程,而該工程的“最后一米”就是無縫烘干。因此,也就有了玉米烘干塔項目的布局與上馬。
在當天烘干塔點火試運營現場,卜建軍當眾承諾,為周圍群眾低于成本價的10%進行玉米烘干,對于個別失去勞動能力的產業脫貧戶和五保戶進行玉米免費烘干。并采用“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共為6個村經濟聯合社提供分紅,輻射帶動產業脫貧戶121戶,脫貧鞏固人口350人。
“我做農業的經驗是‘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逐漸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不斷改善宜君玉米品質,讓好產品變成好商品,農民賣上好價錢,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卜建軍最后說。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