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鳳山委員 實習記者 秦瑤 攝
□ 實習記者 秦瑤 首席記者 李榮
“能夠擔任陜西省政協委員,我深感榮幸,同時也感到責任重大。”省政協常委、澳門陜西商會會長宋鳳山說。作為一名“老委員”,宋鳳山多年關注渭北“旱腰帶”生態建設問題,深入調研、分析研究,為構建渭北地區生態屏障建言獻策。
1月26日,在省兩會委員駐地,宋鳳山一見到記者便高興地說:“去年我提交的《加強渭北旱腰帶生態建設,寓鄉村振興于美麗陜西之中》的提案,今年有了新進展!”
渭北“旱腰帶”是我省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屬于半濕潤易旱地區,水資源匱乏,植被覆蓋度偏低,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脆弱,但其對構建渭北地區生態屏障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2017年,宋鳳山就開始對渭北“旱腰帶”生態環境修復問題進行調研,并參與了相關保護工作。“在荒山坡種植雜交構樹,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可將其作為奶山羊的優質飼草資源。”宋鳳山在當地大力推廣雜交構樹、紫花苜蓿、丹參等飼料和中藥材種植,推動技術更新、設施改造、鏈條延長、品牌打造,持續幫助農民致富增收。
在宋鳳山多年奔走呼吁下,省林業局高度重視渭北“旱腰帶”生態治理問題,去年3月專門印發實施《陜西省主要鄉土樹種名錄》,將構樹列為關中地區綠化樹種,鼓勵引導群眾在渭北“旱腰帶”地區推廣種植。
據了解,截至2023年7月,渭北“旱腰帶”地區累計完成造林302.37萬畝,其中,人工造林63.92萬畝、飛播造林44.90萬畝、封山育林116.61萬畝、退化林修復76.94萬畝。
多年履職,宋鳳山深感撰寫一件優質提案的不易。“通過一條建議或一件提案的辦理,能解決一個領域的問題,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宋鳳山表示,他將不斷提高履職能力,更好發揮委員主體作用,撰寫出更多高質量提案。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