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以“吃水不忘修渠人”為主題的洛惠渠寶貴傳統首場報告會在洛南縣華陽影劇院舉行。洛南縣委書記楊長江出席報告會并講話。劉文革、方德軍、李江峰、彭書旺等在職縣級領導出席報告會。
報告會上,來自洛南縣委宣傳部和融媒體中心的4名報告團成員,分別從《缺水之殤》《引水上塬》《熱血豐碑》《精神高地》四個側面和不同角度,為現場聽眾講述了當年洛惠渠建設的崢嶸歲月和先輩們敢為人先、戰天斗地的感人事跡。生動感人的講述,讓大家深受感動和鼓舞,贏得現場聽眾多次熱烈掌聲,不少黨員干部流下感動的淚水。
楊長江在報告會結束時的講話中說,66年前的9月6日,洛惠渠正式啟動建設。在這個令人難忘的、特殊的日子里,我們相聚在一起,隆重舉行洛惠渠寶貴傳統報告會,共同感受那個令人難忘、永遠值得銘記的時刻,洛南的每一個人都要弄明白“洛惠渠寶貴傳統是什么、學習洛惠渠寶貴傳統要學什么、學習洛惠渠寶貴傳統我們要怎么做”三個問題,自覺做洛惠渠寶貴傳統的踐行者。
楊長江強調,洛惠渠寶貴傳統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不怕犧牲”,這種寶貴傳統會永遠激勵洛南兒女在各項事業中做在先、走在前。做好當前宣傳工作,一要排出課表,每天安排幾場,組織全縣各級各部門干部職工聽報告,學習洛惠渠寶貴傳統。二要常態化開展報告宣講,把洛惠渠寶貴傳統打造成為洛南的文化新名片。三要把洛惠渠寶貴傳統列入縣委黨校培訓課程進行專題培訓,組織好全縣干部職工演講比賽,努力再培育一批演講者。
楊長江強調,洛惠渠寶貴傳統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更是一筆取之不竭的精神寶藏。我們要傳承好、弘揚好洛惠渠寶貴傳統,以革命先烈為榜樣,從洛惠渠寶貴傳統中汲取奮進力量,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勇于擔當,敢為人先,奮力推動洛南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始建于1958年的洛惠渠,全長63公里,比舉世聞名的河南林州紅旗渠還早修建兩年,是當時陜西省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較早修建的水利工程。作為商洛水利史上的一大杰作和洛南人民創造的一個偉大傳奇,如今的洛惠渠已經成為洛南人民的“生命線”和水利工程的不朽豐碑。66年來,洛惠渠用清冽甘甜的渠水滋養了數以萬計的洛南兒女,見證了洛南人民“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生動實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不怕犧牲”的洛惠渠寶貴傳統,是洛南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洛南縣老干部代表,縣直各部門、各鎮辦及省市駐洛單位負責同志共500余人聆聽報告。
據悉,首場報告會結束后,報告團還將巡回全縣宣講。(通訊員 陳曉鋒 閆偉鋒 張穎欣)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