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嶺腹地、嘉陵江畔的鳳縣,連續三屆“全國文明城市”的桂冠熠熠生輝。然而,背街小巷偶爾出現的衛生死角、公共設施稍顯滯后的維護、部分市民文明習慣的短板,始終是文明城市常態化創建路上的“硬骨頭”。如何破解“管理盲區”與“民意溫差”?2025年,鳳縣創新推出“市民文明觀察日”活動,每個月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和市民群眾代表,化身為城市的“啄木鳥”和“建設者”,將單向管理的“獨角戲”轉變為全民參與的“協奏曲”,共同描繪更有溫度、更具魅力的城市文明新圖景。
群眾動起來:化身“啄木鳥”,顯微鏡下“找病灶”
鳳縣縣委文明辦每月組織“市民觀察團”,圍繞市容市貌、基礎設施、交通秩序、市場秩序、窗口服務等領域進行走訪調研。觀察員們深入背街小巷、小區樓道,用“顯微鏡”審視城市細節:艾黎路車輛亂停亂放、巷道路燈損壞、垃圾桶爆滿、窗口單位志愿服務臺提供的藥品過期……這些曾被忽視的“城市隱疾”被一一揪出。
行動見真章。今年以來,觀察團對城區十二網格實行全覆蓋巡查,專題走訪酒店商超、農貿市場、主次干道、居民小區、營業大廳等81個點位,巡訪市民110余人次,累計“啄”出問題229個。高效的整改隨之而來:營業廳便民服務及無障礙設施完善升級,“門前五包”責任書簽訂2368份;城區垃圾投放清運流程規范優化,主次干道、居民小區公益廣告新增修復25處……
觀察員們還深入體察窗口單位的服務溫度,雙向提醒公共場合不文明行為,入戶走訪傾聽最真實民聲,讓治理的觸角延伸至末梢。
單位聚起來:多方“會診”開良方,閉環管理解難題
“市民文明觀察日”絕非市民的“獨角戲”,而是政府、責任單位與市民群眾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大合唱”。活動中,責任單位與觀察員面對面協商,問題當場交辦;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普通市民全程參與,確保多元聲音被聽見。
文明觀察團在巡查中聚焦最實的民生痛點,全方位察訪“挑刺找茬”,構建起“現場記錄、分類交辦、限時整改、反饋公示”的完整閉環整改鏈條,一般問題直接交辦網格限時“消化”,復雜問題多方“定策”,頑瘴痼疾由縣委文明辦聯席會議“攻堅拔寨”。他們既聚焦垃圾清運、設施損壞等顯性問題,也關注無障礙設施等隱性需求。面對老舊小區線路雜亂、樓道雜物堆積等難題,文明觀察團下達問題整改提示單,要求網格責任單位聯合縣商工局、縣住建局規劃整治方案;反映的樓體外墻皮脫落問題,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計劃。
今年以來,活動共收集“兩代表一委員”和市民意見建議百余條;推進7個老舊小區改造;完成140余處主次干道、老舊小區、市場等地的弱電通信線纜集中整治;在全縣112個小區推行“文明小區”常態化督查機制,治理精度與效能顯著提升。
城市靚起來:全面共治共享,精繪文明新卷
“文明城市人人創建,文明成果人人共享”。如今,行走鳳縣,市民化身“啄木鳥”精雕細琢城市隱疾,責任單位擔當“專家”會診開方精準施治,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品位悄然提升,成為鳳縣老百姓可感可及的共同感受。
“市民文明觀察團一勸導,相關責任部門一監管,闖紅燈少了,停車規范了,遛狗都牽繩了!”市民穆燁為觀察團的成效點贊;觀察員武梅鴿對文明城市的創建有了更深的了解:“親眼看到住建部門和物業管理人員工作的不易,我會積極宣傳,號召大家不僅要配合,更要主動參與到文明城市創建中來。”鳳縣住建局副局長馬海波坦言:“市民監督倒逼我們履職盡責,更讓我們讀懂群眾需求——這是治理升級的雙向奔赴。”
從市民敏銳地“找茬”到部門高效的“會診”,從墊底問題的解決到城市氣質的蝶變,鳳縣“市民文明觀察日”活動,生動詮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深刻內涵。它已不僅是一個發現問題的平臺,更是凝聚全民共識的紐帶、聯動多元治理的橋梁、推動文明向更高層次躍升的澎湃引擎。當每一位市民都成為文明的“守護者”與“代言人”,當政府與社會的力量在文明的旗幟下同頻共振,“水韻江南 七彩鳳縣”的幸福底色愈發鮮亮。(劉濤 趙建華)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