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哥的家就在南土門樓下,門口就是一個大下坡,李大姐家的獼猴桃園就在這條路的盡頭,拐過那棵古槐樹就能看到,走這條剛發現的小路,能讓走訪三組脫貧戶用時節省8分鐘哩!”剛走訪回來的眉縣第三批輪換駐村干部董宗宗擦了下額頭滾落的汗珠,笑著和駐村第一書記王盼說。
八月,燥熱的陽光伴著蟬鳴直射進湯峪鎮新聯村村委會,董宗宗趴在桌子上,用鉛筆在地圖上補上一條彎彎曲曲的虛線,汗珠順著鼻尖滴在紙上,暈開一小片墨漬。桌上鋪著9張A4紙大小的村組地圖,廣場、水塔、古槐、公交站等標志性建筑一應俱全,粗筆標注著監測戶位置,細筆對應脫貧戶,每戶上面的數字就是距路口、廣場等地標的順序數。駐村干部王瑜兵正用手機拍下地圖細節,準備錄入電子檔:“昨天入戶,靠這圖沒走一點冤枉路!”
“第一次跟著老隊員入戶后,第二次再自己去就卡關了,我在七組的岔路口轉了三圈。”董宗宗撓著頭笑,新聯村全村12.8平方公里,14個小組像“撒落在山溝里的珠子”,9戶監測戶、243戶脫貧戶分散在溝壑與坡地間,村內小路多為“斷頭路”“岔路”,部分農戶房屋隱蔽,部分房屋連導航都搜不到。7月初剛駐村時,第三輪駐村干部們帶著紙質檔案走訪,常因“張家在溝東還是溝西?李家是紅門還是藍門?”反復打電話確認,半天時間只能走訪5戶。
“這樣子效率太低了,群眾等不起!”一次雨夜歸來后,王盼和隊員們一拍即合,決定繪制“民情導航圖”把全村裝進地圖里。
利用好15個工作日的駐村交接期,每天清晨他們與上一輪的駐村干部、村組干部一道出發,背著筆記本、鉛筆和手機,沿著山路逐戶摸排,用3周的時間走遍了全村9戶監測戶、243戶脫貧戶,用手機定位+手繪草圖記錄每戶坐標、家庭人口、主要困難等信息。他們邊走邊畫,邊畫邊改,草圖、修改、定稿,通過“板凳會議”對“二郎溝”“魏家塬”“黑峪”等地名標注誤差進行多次修改。
如今,這9張手繪地圖成了駐村工作隊的“寶典”,走訪入戶效率提升了多半。“干部心中有張‘活地圖’,我們的事就落得實!”村民豎著大拇指說。現在,對于村情戶情工作隊三人現在都能一口清,下一步他們打算把村民的需求和處置進度都張貼在地圖邊緣,方便實時查看。
據了解,目前眉縣第三批117名駐村干部已全部完成交接,累計梳理解決群眾問題210余件,手繪地圖等“土辦法”已成為鄉村振興精準幫扶的“金鑰匙”。(趙寅博)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