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勇委員 受訪者供圖
□ 記者 李彥伶
我國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為貧乏的國家之一,而我省又是全國水資源最緊缺的省份之一。全省水資源總量495.32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1281.7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且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陜南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77%,陜北和關中僅占23%。全省年總用水量92.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55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59%;農業用水中,耕地灌溉用水45億立方米,占農業用水的81.8%。
“陜北和關中,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最主要因素之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省政協委員、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推廣研究員常勇對此憂心忡忡。
目前,我省節水農業發展主要存在節水農業設施和節水農業技術較為落后,節水農業管理制度不健全三方面問題。具體表現為:陜北、渭北適宜灌溉的高標準農田面積小,且滴灌、微灌等灌溉設施推廣不充分;關中大中型灌區渠系配套不完善,末級渠系襯砌率較低,田間用水粗放,以大水漫灌為主。陜北、渭北地區旱作雨養農業發展水平偏低,雨水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應用滯后,高效用水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及抗旱品種、抗旱技術推廣不充分。
建立在大量實地調研基礎之上,常勇建議:
——強化農業設施節水。在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提高渠系襯砌率,發展管道化灌溉系統,實施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陜北黃土丘陵溝壑有灌溉條件的溝河兩岸川臺地及淤地壩灌區,積極推廣噴灌、微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在渭北黃土臺塬區,調蓄水庫灌區,推廣智能滴灌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等技術;在關中大灌區,推進渠系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改進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
——強化農業技術節水。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推廣加厚(0.01mm以上)地膜覆蓋種植技術,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對于梁峁緩坡修建隔坡梯田、魚鱗坑、水平溝,采用保護性耕作措施,實現雨水就地攔蓄入滲;在渭北黃土臺塬區集成推廣蓄水保墑、抗旱抗逆、節水補灌等技術,增強抗旱保水能力。
——強化農業制度節水。對井灌區和水庫灌區進行取水許可清理。嚴格控制新打井,履行審批程序。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和精準補貼、節水獎勵機制,為切實做好高效節水灌溉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