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盛夏之際,走進商洛市山陽縣色河鋪鎮陸家灣村,“秦嶺喜柿山居片區”一棟棟各具特色的民宿錯落有致,蜻蜓與水鳥在“荷池稻田藝術田畔”間穿梭嬉戲,村民們從“有機農業生產區”內向外運送著一筐筐鮮紅的圣女果……一幅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畫面映入眼簾。
7月5日早晨,天氣晴朗,涼爽的山風徐徐吹在人們的臉上,前來游玩的游客沿著村道欣賞著沿途的風景,部分垂釣愛好者圍坐在湖岸,期待著當天的“驚喜”。置身在“世外桃源”中的人們,恐怕誰也不會相信,這里曾經是個臟、亂、差的窮山村。
陸家灣村是山陽縣第一批“千萬工程”示范村。以前的村子基礎設施落后、污水亂排、圈廁裸露、垃圾肆意堆放。自2023年起,鎮委、鎮政府和村委會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區位、生態、空間、資源以及政策優勢,通過鋪設污水管網、改造戶用廁所、加固河堤渠道、修建產業路等舉措,對村中環境進行了全面改造,如今崎嶇的土路已經升級為寬敞干凈的柏油馬路,臟亂惡臭的污水池也改造成了美麗的荷塘。
不僅如此,村里還發展起了農業和旅游業,并通過招商引資,新建了產業園區、度假酒店、水上樂園等項目,600余戶村民平均每戶每年可增收5000余元,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今朝的幸福地。
“現在的村子綠水、青山、風景美,吃住娛樂都齊全,游客們絡繹不絕,村民們喜笑顏開。”色河鋪鎮鎮長馬薔薇說,為了增強游客游玩舒適度與滿意度,村里還專門修建了停車場和便民服務中心,并購買了多輛觀光車供大家使用。
游客在乘坐觀光車游覽途中,每輛車還會配備一名隨車導游,給游客介紹村中的特色打卡地和舊貌換新顏的故事。其中,說得最多的就是“秦嶺喜柿山居片區”,它的變化鎮、村干部費了大力氣。
“秦嶺喜柿山居片區”是村里打造的一處民宿產業,每逢節假日這里的房子都供不應求。曾經的這片區域,房前屋后堆滿了各類垃圾,道路被豬圈、廁所和柴棚所占據,村民生活環境差,交通出行困難。在改造期間,鎮、村干部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搬遷動員,祖輩在此生活的村民,根本不相信這里日后會成為依山傍水的特色民宿區。為了早日完成民宿區域的建設,干部們每天到村民家做思想工作,聽取意見訴求,白天盯著工程,晚上處理訴求,村民們最終從不理解變成了配合,愿意跟著干部們“賭”一把。
“事到如今,我們真是大開眼界,昔日的破屋爛道,如今卻搖身變為了村里的標志性區域,成了大家增收致富的產業。”村委會主任游奎說,在修建民宿項目的同時,村里還把通往民宿的道路修得別具特色。
走出民宿沿路向下走,就來到了村里另一處景點思源街,這條街是村里打造的非遺文化體驗區,整條街全部利用當地的磚瓦石材木材等進行布置,街邊文化墻上的一些老物件也是在改造民宿的過程中收集的,寓意為“回味過去、體驗鄉愁”。
為提高區域游客吸引力,鎮、村干部在商討后,又把街道兩旁拆清出來的空間改造成了小菜園、小果園和小花園,在進一步美化村中環境的同時,還把部分私人的菜園開放給游客進行耕種采摘,提高游客游玩體驗感,帶動村民增收。
“以前總想著出門謀生計,現在自己在家當老板。”村民鄭安寧高興地說,自己在村里經營著一家漢服館,每到旅游旺季,村里到處都是穿著漢服游玩拍照的游客。“五一”當天,他就靠著租賃漢服收入了3000多元。
目前,陸家灣村已經完成了綜合服務展示區、喜事山居區、有機農業生產區、荷池稻田藝術田畔、森林氧吧區、非遺民俗體驗區、康養度假旅居區7個功能區的建設,平均每周末會迎來游客5000余人。
“游客們玩累了,我們還有自己種植的蔬菜瓜果招呼大家。”有機農業生產區負責人游偉說,近年來,村里還積極推動特色農業發展,樹立品牌效應。村中的“有機農業生產區”不僅讓村民實現了增收,也帶動了鄰村的經濟發展。
村里的“有機農業生產區”共建設了觀光玻璃溫棚2個、雙層溫室大棚15個,觀光玻璃溫棚的溫度、光照、水肥都是自動化調節,且采用無土栽培的方式,可為餐飲中心提供生菜、空心菜、甘藍等新鮮食材,而區域內的15個雙層溫室大棚則主要種植“釜山88”圣女果,該果品甜度是一般圣女果的兩倍多,市場歡迎度非常高。
目前,村里的“有機農業生產區”已經成為陜南最大的“釜山88”圣女果種植基地,年產量達到45萬公斤,產值540萬元。2023年,園區共帶動周邊5個村集體經濟年分紅58.4萬元,帶動土地流轉104戶、就近就業53人,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