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榮
巴山地區是國家確定的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主體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中市地處巴山北麓,轄區內巴山保護范圍1.3萬平方公里,做好巴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對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提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能力具有重要意義。6月11日至13日,省政協提案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圍繞“陜南巴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議題在漢中開展調研。
6月的漢中,山林茂盛,草木葳蕤。走進西鄉縣大河鎮陜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郁郁蔥蔥的樹木連成一片綠色的海洋。
“保護區動植物分布情況如何”“日常護林巡查都有哪些科技手段”……在陜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站,調研組凝神察看米倉山山系區域保護沙盤,深入了解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陜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候大富介紹,保護區地處巴山山脈西段米倉山中段,總面積34192公頃,是野生動植物的原生地和棲息地,目前有野生種子植物1669種、蕨類植物147種、脊椎動物231種、昆蟲1051種。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建議,對區域生態空間狀況進行客觀量化測算,科學評估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為區域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標準參考,為政府部門靶向施策提供決策支持。
省政協委員、安康學院院長余勁表示,要加大巴山地區松材線蟲病的防控工作力度,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林區防治水平,加快巴山地區生態價值轉換,堅持農旅文旅融合發展,培育壯大綠色制造業和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新業態,推動經濟綠色轉型。
省政協委員、西安植物園科普宣教中心副主任謝斌表示,要強化生態意識,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引導公眾積極自覺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方位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西鄉境內河流縱橫,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縣,水能資源極為豐富。位于大河鎮的曲江洞是巴水河左岸溶區一條較大的地下暗河出口,洞口高懸山腰,海拔1010米,終年流水不斷。2008年8月,當地利用溶洞水流出口與巴水河330余米的自然落差,采用封堵地下暗河、壓力隧洞引水等方式修建了曲江洞水電站,年均發電量3700萬千瓦時。
曲江洞水電站負責人說,水電站設計水頭336米,封堵溶洞形成水庫庫容28.93萬立方米,可調節庫容25.68萬立方米。水電站的建成投用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改善了周邊地區基礎設施條件。
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屈三成說,要堅持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妥善處理水電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建設“綠色水電”,讓水資源造福于民。
西鄉縣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地域面積3240平方千米,有16個鎮(社區)位于巴山區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
調研組來到駱家壩鎮松樹村、鐘家溝村等地,深入了解當地污水收集處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情況。調研組建議,要加快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持續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生態資源、綠色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做好“土特產”文章,讓好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好路徑。
污水處理廠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中市南鄭區江南污水處理廠是南鄭區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的核心設施,服務范圍覆蓋漢山街道辦、中所營街道辦等5個街道辦、鎮辦。
“處理后的水主要排向哪兒”“處理后的污水氮磷含量是多少”……走進污水處理廠,調研組詳細詢問出水水質標準、處理工藝、數據監測等情況,聽取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介紹。
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部技術負責人楊浩說,污水廠自2012年投運以來,始終保持規范化運行,未出現超標排放和生產安全事故。截至5月底,累計處理生活污水約485.91萬噸,產生的污泥通過無害化處理、污泥接種、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實現了有效處置。
調研組表示,污水處理是關乎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要加強集鎮污水處理項目建設與管理一體化,通過動態管理、跟蹤調整,完善進出水數據監測,提高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做好污水廠尾水資源化利用,確保污水處理廠規范運行。
委員們在調研中了解到,目前,漢中市在巴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中還存在基礎能力建設薄弱、系統修復治理進度緩慢、綠色低碳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特別是城鎮污水收集、尾礦庫污染防治、智能化監管運用、生態優勢轉化、生態產業同質化等方面存在短板。
調研組表示,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加強源頭防控和日常監管,抓好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大碳匯資源開發轉化力度,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培育壯大綠色新業態,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省政協委員、西安國家版本館副館長何瑛建議,應加強農村治污基礎設施建設及運行管護,積極探索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王寶成說,大巴山是我省與四川、重慶、湖北的界山,和秦嶺一道共同構成秦巴山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希望我省巴山地區市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充分認識做好巴山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堅定不移走生態保護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持續推動陜南巴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