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小妹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文化寶庫,秦嶺生態和人文價值的深度挖掘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7月22日至24日、7月29日至8月1日,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組成調研組,圍繞秦嶺生態保護與治理體系創新、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生態經濟與民生發展、科技創新賦能、治理現代化等方面,到漢中、西安、商洛開展實地調研,深入總結經驗做法,深刻剖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為激活秦嶺多元價值收集第一手資料。
堅守生態紅線
保護與發展協同共進
生態是秦嶺的生命線,文旅開發必須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帶著這樣的思考,調研組深入秦嶺腹地,探尋生態保護與發展之間的平衡之道。
年初剛剛落成的秦嶺博物館位于商洛市,是國內第一座全面展示秦嶺的綜合性博物館,是解讀秦嶺生態與人文的“立體百科全書”。
7月31日,調研組來到秦嶺博物館,參觀了秦嶺的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歷史文化等展廳,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全面了解秦嶺的生態和人文價值。
省政協委員、省歌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沙莎坦言:“我曾多次唱響歌頌秦嶺的歌曲,但如此詳細深入地了解秦嶺還是第一次。通過參觀,我認識到了秦嶺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她建議博物館推進數字化轉型,運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參與度,讓參觀者能更加身臨其境地感受秦嶺的獨特魅力,有效增強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
生物多樣性喪失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7月22日,調研組在漢中市洋縣朱鹮生態園聽取當地保護瀕危物種的經驗做法介紹。
據介紹,過去40多年,我省朱鹮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從全球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目前種群數量已達11000多只,野生種群棲息地面積擴展至1.6萬平方公里。在保護實踐中,探索形成了“就地保護為主、易地保護為輔,野化放歸擴群、科技攻關支撐、政府社會協同、人鹮和諧共生”的保護模式,為世界瀕危物種拯救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
7月24日,調研組驅車前往漢中市留壩縣紫柏山國家森林公園,剛到山頂,如綠毯般鋪展的草甸便映入眼簾。據工作人員介紹,紫柏山全域集高山草甸、珍稀動物、稀有植物、原始森林于一體,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長著植物13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271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眾多。
調研組成員、省林業局原局長黨雙忍表示,秦嶺具有“一嶺跨寒熱、一山含萬類”的地理特性,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東方圣殿”,其生態保護對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物種的珍稀性與萬物共生智慧的稀缺性具有重要價值。
堅持綠色發展
生態資源驅動產業創新
如何將秦嶺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經濟優勢?從有機農田到特色養殖基地,從生態園區到融合酒莊,每一處調研點都展現著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動實踐。
7月22日,調研組來到風景秀麗的漢中市洋縣龍亭鎮田園綜合體。鴻源現代農業循環發展有限公司是綜合體的組成部分,公司負責人周毅向調研組介紹了公司“一畜一果兩帶動”的產業布局。作為國內首家生產有機獼猴桃果汁的企業,公司堅持以“有機種植”為根本前提,已發展成為集生豬養殖、有機獼猴桃種植、鄉村旅游、農事體驗、技術示范、倉儲、電商銷售于一體的觀光型現代農業園區。
近年來,研學熱持續攀升。省政協委員、漢中市委統戰部部長邱仕偉建議,可將農事體驗與研學相結合,推動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農業融合,一方面增強孩子們對鄉村的理解和認同感,另一方面為鄉村聚集人氣,帶動消費和經濟增長。
“商洛立足秦嶺氣候和山水資源優勢,秉承‘好山好水養好魚’的生態價值理念,建成了全省首個、全國最大的冷水魚智慧養殖工廠。”7月31日,在商洛市商州區國漁綠色智慧漁業工廠,調研組一行看到成群的魚兒在一排排整齊的養殖池里游動。
工廠負責人介紹說,相較于傳統水產養殖,工廠采用數字化養殖,具有水資源利用率高、生產管理精準可控、產品可全程溯源、尾水零排放等優勢,“我們的魚菜共生4.0智慧養殖系統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既創造了經濟效益,又保護了水資源環境。”
炎炎夏日,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8月1日,在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許家塬村葡萄園,一串串飽滿晶瑩的葡萄掛滿枝頭,濃郁的果香彌漫果園,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
近年來,丹鳳縣聚焦葡萄酒全產業鏈聯農帶農,依托丹鳳葡萄酒莊,將葡萄產業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從事葡萄酒相關產銷工作,戶均年增收3萬多元,讓“小葡萄”成為群眾的“致富果”。
省政協常委、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張曉暉建議,可在葡萄酒莊基礎上拓展產業鏈,推出“葡萄采摘+釀造體驗+美酒美食+民宿住宿”的一站式度假套餐,讓葡萄酒產業鏈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農文旅融合
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盛夏時節,高溫席卷全國,漢中市留壩縣憑借22℃的夏季平均氣溫,成為秦嶺深處的“避暑勝地”。
7月23日,調研組來到留壩縣火燒店鎮。該鎮地處秦嶺南麓,森林覆蓋率高、人口密度小、光污染少,夜晚滿天繁星盡收眼底。當地利用這一資源優勢,建造了秦嶺鄉村天文臺,內置一臺大型專業級天文望遠鏡,可用于日常行星監測、星團星云觀測及天文學科普。與之配套的星空露營、鄉村民宿、星空音樂節等也逐項落地。
“當地政府可帶動周邊民宿酒店,開發星空旅游線路,打造高辨識度的農文旅融合IP。”調研組表示,特色產品有助于吸引全國游客和觀星愛好者,為火燒店鎮發展“觀星產業”提供可能。
參觀完火燒店鎮,調研組驅車半小時趕往留壩廳老街非遺文創基地。2024年2月,老街口的閑置公房經改造提升,變身集文創產品展示、銷售、體驗于一體的非遺文創基地。
“這個藤編包多少錢?”“制作一個籃子需要多長時間?”“每月收入怎么樣?”……調研組一行剛下車,就圍在街口的漢中藤編竹編店鋪門口,一邊觀看店主劉彥林制作藤編手工藝品,一邊詢問情況。
劉彥林說:“自從開了這個店,除了售賣手工藝品,還接待團隊研學、手工體驗等,每月收入1萬多元。”
“建議與果農、果業公司合作,將藤編籃制作成精美果籃,提高商品附加值。”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鮑崇高說。
與秦嶺南麓的陜南小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嶺北麓的關中村落群,西安市鄠邑區蔡家坡村便是典型代表。7月29日,調研組來到蔡家坡村,村口用紅磚砌成的“關中忙罷藝術節”七個大字赫然矗立。
2018年,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武小川帶領學生來到蔡家坡村采風創作。從那以后,武小川和他的團隊將藝術帶進了這個秦嶺腳下的小村莊。
一條8號公路串聯起風格各異的藝術裝置、題材多樣的墻體彩繪、麥田劇場、美術館、咖啡館等業態,讓這個曾經的“貧困村”變身“全國旅游重點村”。如今,蔡家坡村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旅游從業者近300人,帶動年產值超5000萬元。
“藝術介入鄉村不能停留在表面裝飾,要激活村民的自主意識。”省政協委員、省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尚飛林認為,文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必須以農民為主體,建立“藝術家+村集體+村民”的聯結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